把酒问月》古诗全文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把酒问月》古诗赏析

《把酒问月》古诗赏析

此诗作年不详。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贾淳,事迹不详。友人不问而叫诗人问月,这事本身就很滑稽而饶有趣味。

开头两句用倒装句法,先出问语“青天有月来几时”?

有劈空而来的气势,然后补出发问的人及其把酒停杯的情态。高悬天空的明月,对于古代的人来说,一直是一个神秘的谜。早在先秦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就在《天问》中发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氾,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试图探索日月的秘密。唐代诗人张若虚也在《春江花月夜》中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些对李白的问月显然有启引作用。李白在此诗中也与前代诗人一样,企图探索宇宙的奥秘。不过他是“把酒问月”,这就与屈原和张若虚不一样,带有几分醉态而显得更为迷惘,更具有飘逸的风采和浪漫的情调。

李白《把酒问月》古诗赏析

按着二句写月与人的关系。明月高悬天空,使人爱恋不已,诗人总想把她搂在怀里,每当兴致高涨,就“欲上青天揽明月”。但月是攀不到的,只能给诗人留下“不可得”的感慨。这是月亮无情的表现。然而当人们离她而走时,她却又与人相随不舍,这又明明是月亮有情的表现。既无情又有情,充分写出了月亮对人既神秘又可亲的关系。诗人笔锋又对月色进行描绘:皎月如明镜飞临高空,下照红色宫门,云烟消除后显得格外清朗焕发。以“飞镜”比喻明月,这本是李白童年时代就有的感觉。其《古朗月行》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如今用飞镜照丹阙形容月亮的皎洁,云雾散尽露出娇面,更显得鲜明形象,美妙动人。接首四句发出三个奇问:只见月亮晚上从海上升起来,哪知早晨她在云间消失,究竟到何处去了?月中的白兔从秋到春年复一年地捣药,究竟为了什么?嫦娥仙女孤寂地独栖有谁与她相邻?

但见”二句说明月亮踪迹难寻,以“宁知”二字表示奇问,但这是谁都无法回答的。“白兔”句即用屈原《天问》中的“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王夫之《楚辞通释》云:“顾菟,月中暗影似兔者,”傅玄《拟天问》亦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句。“捣药”实与嫦娥有联系,嫦娥乃神话人物,本作“姮娥”,汉代因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据《淮南子·览冥训》,姮娥乃后羿之妻,羿从西王母处得不死之药,姮娥窃而食之,遂奔月宫。这里说嫦娥孤栖冷寂,有谁与她为邻?表现出诗人对她寄予无限同情。但这两个问题也是谁都无法回答的。

然后诗人又把笔锋一转,探索人生短暂、月亮永恒的哲学命题:“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时月”和“今月”是同一个月亮,她曾经照亮“古人”也照亮“今人”。而“古人”和“今人”已经代代更替,却是不同的人,所以“今人”见不到“古时月”,“古人”也见不到“今月”。两句分说,错综回环,互文见义。接着二句总括:古人今人象流水一样逝去,他们所看到的明月却一直是这个样子。这四句将人生短暂、明月永恒的哲理写得深入浅出,既意味深长,又充满诗情,使人产生无限感慨。实际上这四句源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只是李白写得更为精警,更使人回肠荡气。

李白《把酒问月》古诗赏析

最后两句又回到“把酒问月”题意上来。“唯愿当歌对酒时”,用曹操《短歌行》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从人生短暂的感慨引出了及时行乐的思想。“月光长照金樽里”,是对月光的珍惜,既然人生短暂,就要使酒杯里常有月光,“”中求“”,这是一层意思;只有饮酒作乐,享受月光长照金樽的快乐,才不辜负月光,这又是一层意思。

全诗从停杯问月写起,到月照酒杯结束,中间在时间空间上纵横驰骋,反复将月亮与人生对比,穿插神话传说和月色描绘,融提问、叙述、描绘、议论、抒情于一体,有回环错综、抑扬顿挫之美,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自然流畅,哲理与诗情交融,有自然浑成之妙。

文章标题:李白《把酒问月》古诗赏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5174.html

上一篇: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古诗赏析

下一篇: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古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