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古诗全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古诗赏析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虽然只有二十字,但字字含意深刻,无一处闲笔。
首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写景之笔,又是抒情之笔。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诗人首先寄情于众鸟,然而,众鸟高飞至尽;诗人又转注于孤云,孤云也悠悠飘远。那鸟儿、那云儿,好像有意识地躲着诗人,留下孤独的他。一般说来,山水诗都离不开自然景物,无论是静止的,还是活动的景象,都有助于表达诗人的情趣,衬托诗人的心境。李白这首诗却与众不同,开头两句,便从画面上抹掉了飞鸟和白云。大自然的广阔空间,只留下一座孤零零的山和一个孤零零的人。这看似违背常理,实则正是在情理之中。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三载(754)。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政治理想破灭了。长期的飘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世人自弃我”的孤独感与日俱增。这两句诗似在写景,更是在抒情,“尽”、“闲”两字,正是这种孤寂心情的写照。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引出了余味无穷的后两句。我们可用拟人化、感情化、个性化来概括它的特色。首先是拟人化。在鸟尽云去、万象无踪的世界里,唯有敬亭山与诗人默默对峙。她不似“众鸟”,不似“孤云”,她仿佛理解诗人内心的苦闷,给诗人以朋友般的慰藉。这种感情的交流,性格的吻合,是山的精神,山的品格。敬亭山本是无情之物,但在孤独的诗人眼里,又是那样的有情。
“相看”两字,表现了这种精神和感情,使山人格化了。其次是感情化。同是“相看”,但有白眼相看和喜眉相看之分。“两不厌”三字,揭示出此处“相看”的感情色彩。这是一种心心相印、互看不厌的情状,亦俨然是一对亲密无间的朋友才能达到的境地。“相”与“两”,同义重复,进一步突出了这种不厌之情。最后是个性化。“只有”两字,对诗人言,是“敬亭山”;反之,对山言,又是李白。既然唯有山人相对,便是山人已经同化。“众鸟”、“孤云”撇下诗人而去,也就是撇下敬亭山而去;诗人的孤寂心境,也就是山的心境;诗人傲岸不屈、愤世嫉俗的个性,也就成了山的个性。
总之,在这里,山即是人,人即是山,物我合一,亦可说山与人是孪生的一对,人的个性,就是山的个性。因此,物我同化是这首诗的灵魂,诗人借敬亭山,表达了既孤独又傲岸的感情和个性。反之,敬亭山又是李白这种感情和个性的形象体现。值得一提的是,敬亭山高达286米,万壑千岩,胜境繁多。在李白之前,大诗人谢脁曾登临赋诗;与李白同时代的诗人,如孟浩然、王维等均游历过此山,并留下佳作。潘佑在《送人往宣城》诗中,有“谢安团扇上,为画敬亭云”诗句,可见此山诱人魅力之大。
敬亭山所在的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又是六朝以来的江南名郡。这里有谢脁楼,李白曾叙写过登楼所见所感——《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这里还有谢脁亭,李白和许浑曾先后作《谢公亭》、《谢亭送别》描绘之。这里还有李白题诗的天宫水西寺,杜牧曾“半醒半醉游三日”,并作有《念昔游三首(其三)》。这里又有开元寺和宛溪,又是杜牧作《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诗加以描叙。这里还有陵阳山、句溪和宛溪,陆龟蒙曾写《怀宛陵旧游》诗,以追忆旧日游览此地的情景。由此可见,李白的诗将敬亭山拟人化、感情化、个性化,是颇具匠心、独具慧眼的。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赏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5183.html
上一篇: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古诗赏析
下一篇: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古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