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古诗全文

作者: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玄宗天宝末(约 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人之作。

公元八世纪中叶的宣城是一座兼有优秀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以南齐大诗人谢脁做过太守而久为李白向往。城北是树木笼葱的敬亭山,城东有宛溪一曲,北行与桐汭水汇合,流入丹阳湖。经过长达十年的漫游,李白终于来到这里,并深深爱上了它,一直住到安史之乱的发生。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古诗赏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诗的首二句就不仅仅是对宣城地理环境的客观写照,而其中应该含有诗人对寓居之地的深厚的感情。在送友人的特定时刻提起,还应该含有对彼此在山青水秀的这座名城共处过的一段难忘时光的留恋。从全诗看,诗人是与友人骑马偕行,出城来到郊外,青山白水也是即目所见的景色。但诗人将这番景色铸成工致的联语(青山——白水,北郭——东城),又产生了一种深长的意味。山傍着郭,水恋着城;水绕毕竟要流去,青山却依然留驻,这难道不是一种依依惜别之情的象征?

这种惜别的意念恰当地出现在第二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作别,是直叙眼前正在发生的事,而“”字的嵌入,起到了语助辞作用,加强了感慨唱叹之情,使诗句顿生神采。而“孤蓬”,是一个积淀有离情别绪的特定诗歌语汇,出自古诗“孤蓬转霜根”。它与 “转蓬”一辞,在诗歌中都是飘泊游子的象征,但 “”字更强调分离、离群的意义。加之友人此行前路迢远(“万里征”),怎不叫诗人为之系心。此一去啊,蓬飘万里,友人何时可得安定?彼此何年才能重聚?复杂的离绪,全含在唱叹的声情和蕴藉的意象中。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古诗赏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仿佛前两句嗟叹未足,诗人又推出一组惜别的意象。“浮云”、“落日”和“孤蓬”一样,都是送别诗习用的诗歌语汇。汉代古诗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苏李诗则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更可作这里的注脚。李白的创造是,将“浮云”、“落日”分配给“游子意”、“故人情”,实际上则是互文的修辞法。浮云出岫,日薄西山,也许就是分手时的光景,但诗人已经将情移入,使景色无往而非依依难舍,而又无可如何的象征。不必明言 “游子意”究竟是何意, “故人情”究竟是何情,已足使人为之魂销肠断。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上句是对分别的旧话重提。但“此地一为别”是未来式,“挥手自兹去”则成了进行式,抒情便有递进的感觉。诗人只写送、别双方挥手致意,却通过临歧相对长嘶,仿佛因为曾相厮伴,亦不惯于分离的两匹马,尽收无言之美。马尚如此有情,何况人呢。“萧萧马鸣”本是诗经《车攻》的成句,而加入一个“”(马相别称“”,语出《左传》)字,是翻新了诗意,可说是融汇古语而自出心裁。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古诗赏析

从六朝以来,五言律诗在结构上已形成一定惯例,即大体遵循由破题、到写景、最后抒情的程式。而李白《送友人》则不同,它基本上是写景——抒情——再写景(象喻式)——再抒情,从 “此地一为别”到 “挥手自兹去”,构成一个螺旋式推进的结构,饶有回肠荡气之致。诗人尽量避免情绪直抒,反复运用山水云日等自然意象,其中也有现成诗歌语汇,来隐喻烘托别情,最后用班马长嘶作结,余韵深长,浓厚的别情由此得到尽兴的发抒。中国传统诗歌重视凝炼的特色,在这位最为热情奔放的诗人笔下,也得到了具有个性的体现。

文章标题: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古诗赏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5209.html

上一篇:李白《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古诗赏析

下一篇:李白《秋浦歌其十五》白发三千丈-古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