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三百里(1),菡省发荷花(2)。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3)。回舟不待月(4),归去越王家。
《子夜吴歌》(夏歌)注释
(1)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
(2)菌萏(han dan):荷花的别称。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菌萏”,即花苞。
(3)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4)回舟不待月:指西施被越王带归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西施就被越王带邀而去了。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归去:偏义复词,偏于归意。
” 《子夜吴歌》(夏歌)题解
这首《夏歌》题咏的是古代美女西施,全诗客观写实一段相关历史,留待读者对此生发感受。
《子夜吴歌》(夏歌)赏析
全诗以夏发荷花起笔,中间紧承以西施之美,以西施被越王看中对吴实施美人计的事实结篇。行文流畅,笔意客观。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发荷花。”三百里的镜湖之上,含苞待放的荷花正欲露芽吐芳。斯是《夏歌》,故而诗人以夏花欲发起兴,引出西施的出场。起兴之笔兼带打比方,诗人以满湖欲放的荷花暗喻西施娇美动人、纯洁雅致的气质。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紧承开篇的比兴,这两句,诗人写西施以采莲女的形象出现在镜湖荷花丛中时所引发的轰动。秀色怡目,湖边之人争相一睹西施的美貌,不料原本宽阔的若耶溪瞬间因为围观人众而变得狭隘拥挤了。“隘”意为狭窄。此处用在“若耶”一词之前,将一个原本静态的词陡然写出了动态,读者似乎可以窥见彼时,西施采莲荷花丛中的形象一俟出现,就迅速引发围观人众围拢西施的过程。诗人写西施“艳色天下重”(王维《西施咏》)的美貌,着一“隘”字西施之美即神韵俱出。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西施之美是西施命运的始作俑者,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倾倒众生的美貌使西施成为美人计的不二人选。故而西施荡舟采莲,就在回舟之际,不待月亮升起,就被越王带入言中。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将西施后来的多命运也随之省却,然而却将读者对此的种种联想引逗出来,无形中,延伸了这首诗歌的内涵。归去越王家,是为以色误吴,西施也最终不辱使命,让好色的吴王亡了国;西施为国赴吴,助越王雪了国耻,然而却是以抛却自己的儿女情长为代价;西施余生对自己的选择是引以为傲呢,还是后悔怨艾呢?凡此种种联想,诗人均无着墨,然而却给读者留下无限悬想的空白,这种以不言言之的诗歌意境开拓,使诗歌意味深长,别具韵致,一如鉴湖宽阔绵延三百里的菡萏花海,引人遐想。
相关阅读
《子夜四时歌·秋歌》(秋风入窗里)原文赏析-南朝民歌古诗-南北朝诗歌
《子夜歌·其二十八》(夜长不得眠)原文赏析-南朝民歌古诗-南北朝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