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诗人名片】
李白(约701~762),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认为与唐朝皇室同宗。隋朝末年随先祖流落西域,生于中亚碎叶。五岁时,父亲将其带到蜀地,年少时在蜀地求学。他二十五岁时离开蜀地漫游,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这期间曾去长安求官,却没有成功。天宝初年,通过玉真公主的推荐,被诏入京,担任翰林。但不久便因遭诬陷而离开京城,四处漂泊。安史之乱后,他做了永王的幕僚。后来永王因反叛被肃宗所杀,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夜郎。虽中途获得赦免,但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译文】
去年在桑干河源用兵,今年在葱岭河上打仗。在条支国的海中清洗兵器,在天山的雪地里放牧战马。不远万里长年征战,年轻的战士都已渐渐老去。胡人杀人如麻,不会耕作,自古以来,沙场上只见白骨不见人来扫。秦始皇为防胡人修起长城的地方,烽火还在燃烧。烽火终年燃不尽,地上的战争也没个停息!战士惨死在格斗中,战败的骏马对空悲鸣。乌鸢啄出死人肠子,将它挂于枯树枝梢。士兵的鲜血染红野草,你们——将军们,又能得到些什么呢?都知道战争不是什么好事,圣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赏析】
天宝年间,唐玄宗发动战争,以扬国威,但却屡遭失败,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这些严酷的事实和诗人心中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产生激烈矛盾。李白在悲愤的沉思中将心中的呐喊一吐为快,写下了这首抨击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名作。
该诗从结构上看,大体可分三个段落和一个结语。
前八句是第一段,从频繁、广远的征战写起。前四句用两组对称的句式来写征战的频繁。韵律铿锵有力,使诗句在反复的重叠和鲜明的对比中,给读者留下征战南北、奔波不止的深刻印象,体现了诗歌主题。“洗兵”二句表现出了征战的广远。左思在《魏都赋》中曾用“洗兵海岛,刷马江洲”来形容曹操征讨诸雄、威震天下的气势,这两句诗化用此意。洗兵,是指洗掉兵器上的脏物;放马,是指放牧战马。在条支海上洗兵,天山草中牧马,可以看出征战既广又远。从征战频繁到征战广远,境界的扩大使内容更加深厚。这是诗人铺排点染的结果。本段的结尾是“万里”二句。“万里长征战”,概括了征战的频繁和广远,长年征战使得“三军尽衰老”,年轻的士兵在连年征战中消耗掉了自己的青春。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发出这样一声感慨不显一点矫情,只有坚定自然,第二段是指“匈奴”以下六句,在历史方面加重笔墨。如果说上一段是横向着墨,那么这一段就是纵向着墨。西汉王褒在《四子讲德论》中曾提到匈奴“业在攻伐,事在射猎”,“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扞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殪仆”。用耕作来设喻,将匈奴人的生活习性生动刻画出来。诗人将多层深意凝结成了“匈奴”两句诗。耕作会使粮食丰收,而杀戮只能使白骨累累。语言简单明了,却意蕴深厚。而且很自然地带出“秦家”二句。秦为防御胡人建起长城的地方,汉时仍然烽火不息。这两句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诗人的深刻体察,是全诗的警策语句。错误的政策导致征战无法停止。“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这是一句有着丰富历史背景的沉重叹息。
第三段是指“野战”以下六句,从战争的残酷方面揭示了不义战争的罪恶。“野战”二句渲染了战场的悲凉气氛,“乌鸢”二句描写出了战场的凄惨景象,这四句诗交相辉映,形成一幅色彩浓烈的图画。战马幸存稍显不足,用对空悲鸣来思念主人,更显出了物在人亡的悲戚;乌啄人肠还嫌不够,又让其衔挂枯枝,凸显了场景的残酷,这些浓重的笔墨都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士卒”二句是全诗的感叹性收尾。士卒已经无谓地牺牲了,那些将军们呢?也必然无所收获。
全诗以《六韬》“圣人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的语义作结,点明主题,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全诗意旨豁然。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战城南》古诗翻译赏析-李白作品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5636.html
下一篇:《赠汪伦》古诗翻译赏析-李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