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人名片】
李白(约701~762),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认为与唐朝皇室同宗。隋朝末年随先祖流落西域,生于中亚碎叶。五岁时,父亲将其带到蜀地,年少时在蜀地求学。他二十五岁时离开蜀地漫游,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这期间曾去长安求官,却没有成功。天宝初年,通过玉真公主的推荐,被诏入京,担任翰林。但不久便因遭诬陷而离开京城,四处漂泊。安史之乱后,他做了永王的幕僚。后来永王因反叛被肃宗所杀,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夜郎。虽中途获得赦免,但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译文】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天边孤云也不愿意停留,缓缓地越飘越远,只有我闲坐看着巍峨的敬亭山。能与我相看两不厌,也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赏析】
李白一生曾到宣城七次,敬亭山就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境内。这是首五绝,写于天宝十二年(753)诗人秋游宣州之时。当时,他离开长安已经十年。其间的四处漂泊使他倍感世间的辛酸,对现实更加不满。独坐敬亭山上,在抒写闲情逸趣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孤寂之情。
头两句用孤独写孤独,写独坐之时众鸟飞尽、孤云独去的景象。其中,“尽”字和“闲”字营造出一种“静”的氛围。众鸟高飞离去,广阔天空中一朵孤云也不愿留下,越飘越远。世间的一切似乎都抛弃了诗人,将诗人的孤寂和盘托出。
后两句用不孤独写孤独,孤独之感更加明显。鸟尽、云去,独坐在敬亭山中,世间的一切都忘了诗人的存在,似乎只有敬亭山静静地存在。这里,诗人用了拟人的手法,认为自己在看敬亭山的同时,山也在看他,有意要和自己做伴,似乎有着“相看两不厌”的深厚情谊。这种用山的“有情”衬托世间“无情”的写法,将诗人的处处碰壁、寂寞凄惨的境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就是通过思想感情和自然景物的融合来营造“静”的氛围,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称其“传‘独坐’之神”。可以说,“静”是该诗的血脉。
文章标题:《独坐敬亭山》古诗翻译赏析-李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