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诗人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早年曾游历南方的吴越、北方的齐赵等地,期间举进士不第。三十五岁时,杜甫到长安求官,仕进无门,十年困顿之后,终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去投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幸得脱险,潜逃至灵武,着麻鞋见天子,被任命为左拾遗。后为救房琯而上疏,结果得罪权贵,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随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于成都浣花草堂。剑南节度使严武镇守蜀地时,杜甫任严武幕中检校工部员外郎,翌年移居夔州。后举家出蜀,漂泊于鄂湘,卒于贫病。

【注释】

①剑外:诗人所在的梓州位于剑门关以南,故称为剑外。

②青春:诗中为春天之意。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惊喜的热泪流满衣裳。回头再看妻儿愁颜哪里还有,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发狂。白天放声高歌还要开怀畅饮,春天美景正好和我做伴还乡。即刻乘船从巴峡穿越巫峡,顺流而下转过襄阳回到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赏析】

这首七律名篇写于代宗广德元年(763)春,是杜甫在梓州避乱时所作。宝应元年(762),唐军形势大好,接连收复了洛阳、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地。第二年春,叛将史朝义(史思明之子)战败自杀,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投降。蓟北收复的消息传来,诗人心中激动异常,心情无法平静,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此诗。

首联描写了诗人得知喜讯后喜极而泣的情景。前半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说明喜讯的突然,后半句写诗人获知喜讯后的情感流露。安史之乱让诗人长期有家不能回,四处漂泊,思乡之情在心中愈积愈深。因而,当捷报突然传来之时,犹如耳畔的一声春雷,带给诗人无限的惊喜,心中压抑的感情如山洪一般倾泻而出,在“初闻”的瞬间得到释放。“初闻”紧接上句中的“忽传”。回想过往历经的磨难,诗人喜悦之中又不免感慨万千,多了一份伤感。“涕泪满衣裳”以形传神,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诗人复杂的心情。“剑外”,即剑门关(剑阁)以南的蜀中(今属四川)地区,为诗人寓居之地。“蓟北”指唐时的幽、蓟二州一带(今河北北部),是安史叛军的老巢。

第二联承接首联,进一步表现诗人一家的喜悦之情。“却看妻子”转向对家人的描写,回头之中,诗人似乎有话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愁何在”,不需要再说什么,多年的愁云早已一扫而光,不知哪里去了。后半句再回到诗人自己,家人的喜悦带动了诗人,把诗人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动作相接,正是这种感情的体现。“喜欲狂”,家人的情绪最后都落脚于诗人近乎发狂的极端表现上。

第三联点明诗人的回乡之意。诗人此时五十二岁,在当时已算是进入晚年。“白首”一词点明这点。在如此的年纪,诗人却依然要“放歌”、“纵酒”,这仍是“喜欲狂”的表现。前半句进一步抒写“喜欲狂”,后半句则开始想象回家的情景。春天来到,到处都是花团锦簇、鸟语花香的美景,这不正是回乡的好时候吗?回乡在即,人无法不“喜欲狂”。

尾联对回乡之旅做出展望。每一句中都包含两个地名,形成四组工整的地名对:先“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分别相对,之后“巴峡”与“巫峡”又分别与后半句中的“襄阳”与“洛阳”形成对偶。在“即从”、“便下”的连接下,前后两句诗又形成一组流水对。冠以“穿”、“向”的动态描写,既写出了一日千里、如履平川的气势,同时又反映出诗人急于回乡的喜悦心情。全诗通篇围绕“喜”字来写,颇具感染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文章标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5716.html

上一篇:《无家别》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下一篇:《潼关吏》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