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如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诗人名片】
岑参(约715~770),今湖北江陵人。出身官宦,却因父亲早亡而家势衰落。他自幼从兄读书,遍读经史。二十岁时,到长安求官,后又北游河朔。天宝三年(744),中进士第,担任兵曹参军。天宝八年,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的掌书记。天宝十三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安史之乱后,他于至德二年回到朝廷,经杜甫等人推荐担任右补阙等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之职。之后辞官,死于成都旅舍之中。
【注释】
①浮图:指佛塔,音译自梵文佛陀。
②净理:即佛理。
③胜因:指善缘。
④觉道:即佛道。
【译文】
宝塔如从平地涌出,孤高巍然耸入天宫。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有如鬼斧神工。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嵯峨触摸苍穹。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山连山如波浪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槐树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莽莽苍苍弥漫关中。北原上的五座陵墓,万古千秋一派青葱。清净佛理可以彻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立誓挂冠辞官而去,信从佛道其乐无穷。
【赏析】
慈恩寺之得名“慈恩”,是因为它是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其母所建的。慈恩寺塔即现在西安的大雁塔。当时,高适、薛据、杜甫和储光羲等五人都咏了该题,各作一诗。除了薛据的一首失传外,其余四首都流传了下来。其中,岑参的这首是最出色的,主要写塔孤傲的情态,表达了他登临后忽然顿悟禅理后想辞官学佛的想法。
前两句写登塔前仰望全塔,只见平地突然出现一座高塔,像巍峨的山峰一样耸入云霄,塔势之高可见一斑。而这塔的出现又给人一种“如涌出”的突然之感,像泉水喷涌出来一样,奇特的感觉跃然纸上。这里对塔高、塔奇的描写都是为下文登塔时更奇特的感受做铺垫。
“登临”以下六句主要写登塔时的所见、所感。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塔高进行描写:到了塔顶就像脱离了尘世,沿石阶向上,仿佛在天空中飞旋,塔的四角遮蔽了太阳,七层的塔身仿佛接着蓝天。
“下窥”以下十句写到塔顶后见到的景色。“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是诗人从上往下看所见,脚下是高飞的鸟、呼啸的风。“连山若波涛”至“万古青蒙蒙”是诗人在塔顶瞭望四周时看到的景色:远方连绵的山峰像滚滚的波涛一样向东而去,近处玲珑的宫馆与遍植青槐的大道相互掩映,清晰可见。关中秋色苍茫,北原五陵一片青蒙。
最后四句写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而去。从塔的高处俯视,一种超然洒脱的感觉会使人不自觉地生发出对人生的感悟。而慈恩寺塔是佛教圣地,诗人因佛理而悟道,自然就有大梦初觉的感觉。诗人表达了要进入佛门学习佛理的想法,其实是报国无门的无奈之举。
在描写塔的高耸挺拔时,“如涌出”、“耸天宫”、“碍白日”、“摩苍穹”等词语用得十分奇妙,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令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