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释】
五溪:指辰溪、巫溪、酉溪、武溪、沅溪,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
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此明指南朝梁将侯景,暗指胡人安禄山。
【译文】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长久地停留在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能回乡。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赏析】
大历元年(766),诗人先后游览了宋玉宅、庾信故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并写下了五首咏怀历史人物的七言律诗,即《咏怀古迹》。组诗表现了诗人关心时政、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时也抒发了诗人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此为《咏怀古迹》中的第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诗的前半部分哀叹诗人身世之悲,抒发了他晚年漂泊的无奈和辛酸。诗的后半部分以南朝时曾羁留北朝的诗人庾信自比,暗含着浓郁的故国之感和乡关之思。具体来说,诗的首联写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为躲避战乱漂泊到偏远的蜀地。“支离”、“漂泊”,写出了诗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不幸遭遇。颔联写诗人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的状况。颈联写叛将安禄山狡诈善变,就像梁朝的侯景;而诗人漂泊他乡,有家不能归,如同当年的庾信。尾联写庾信晚年处境凄凉,却创作了大量诗篇来怀念故国。诗人以庾信自比,暗寓着幽深的乡国之思。全诗笔调悲凉,凄婉动人,实为隽永佳作。
咏怀古迹其二
【原文】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释】
“摇落”句:见宋玉《九辩》中的诗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战国时楚人,楚辞作家。
【译文】
落叶飘零是因为深知宋玉的悲哀,他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江山依旧故宅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最可叹楚王宫殿早已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赏析】
此为《咏怀古迹》之第二首,咏怀的是楚国诗人宋玉。相传江陵有宋玉故宅,故杜甫暮年出蜀,至江陵时触景生情,不禁怀念起宋玉来。诗中抒发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敬之情,并对其壮志难酬、死后遭曲解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诗人由宋玉的不幸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际,借缅怀古人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诗的前半部分对宋玉生前不得志深表同情,后半部分则为宋玉死后遭人误解鸣不平。在杜甫看来,宋玉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位胸怀天下的志士。然而,他却不被人们理解,一生怀才不遇,抱负难展,屡遭误解。“摇落深知宋玉悲”一句,将诗人对宋玉的无限同情表露无遗。好在世人并没有彻底遗忘他,还为他保留着故宅,但人们只是欣赏他在文学上的才华,对他的志向抱负并不了解。诗人在此赞美了宋玉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以“云雨荒台”喻其风流儒雅,堪称自己的老师。同时,又将楚宫泯灭与宋玉文采犹存作对比,突出其对文学的卓越贡献,表达了深深的崇敬之情。全诗用语精练,清丽自然。诗中所描绘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等情景,全是诗人亲临其地的切身体会,触景生情之感慨,更加真挚动人。
咏怀古迹其三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 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 向黄昏。画图省识 春风面,环佩 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注释】
荆门:山名。
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后赴匈奴和亲。
去:离开。紫台:皇帝所居的宫殿,这里指汉宫。连:这里是联姻的意思。朔漠:北方沙漠之地,这里指匈奴王庭所在地。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指大概地看。
环佩:指环镯一类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
曲中论:通过乐曲抒发感情。
【译文】
三峡中成千上万的峰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依靠着荆门山,那里还保留着明妃王昭君出生的山村。当年她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大漠,最后死在异域,只留下青冢在昏黄的风沙中。凭着画工的画像怎能识别出昭君那倾国倾城的容颜呢,如今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了。即使过了千年,琵琶弹出的依旧是胡地之音,但那乐曲中倾诉的分明就是昭君满腔的怨恨之情。
【赏析】
本篇为《咏怀古迹》之第三首,咏怀的是王昭君。诗开篇便点明了昭君村所在之地。颔联概述了昭君一生的遭遇。“一去紫台连朔漠”,描写了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独留青冢向黄昏”,则叙述了她死后的寂寞与冷清。一个“连”字,联结了汉宫和匈奴,联结了昭君的生地与死地,暗含着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最后客死异域、独留青冢的不幸遭遇,营造出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颈联中的“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讽刺了汉元帝的昏庸无能。“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出了昭君客死大漠、遗恨无穷的悲哀,表达了诗人的悲愤之情和伤悼之意。尾联用“怨恨”二字点明全诗主旨,将诗人的悲叹之情推向极致。
咏怀古迹其四
【原文】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 走村翁。武侯祠屋常邻近 ,一体君臣祭祀同。
【注释】
“崩年”句:指刘备伐吴败回,死于永安宫。永安宫在夔州。
伏腊:伏祭和腊祭。
“武侯祠”句:诸葛亮曾封武乡侯,其祠在刘备庙西。
【译文】
蜀主刘备攻伐东吴驾临三峡,他败死的那年正住在永安宫。在空山中依然可想象翠华仪仗的样子,在野寺中隐约能忆起玉殿行宫。古庙荒凉松杉树上野鹤做巢,逢年遇节村翁来上供。武侯祠与先主庙紧紧相邻,君臣生前一体死后祭祀相同。
【赏析】
本篇为《咏怀古迹》之第四首,咏怀的是永安宫。诗人称颂了三国时的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的哀怨之情。首联追怀往事,回顾历史。一个“窥”字,既突出了刘备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又暗含着诗人对其刚愎自用的批评。“幸”字写出了刘备出征时的豪迈之气。“亦”字则表达了诗人对刘备功业未就身先死的惋惜之情。颔联回到眼前所见之景。诗人面对着空荡荡的山谷和荒凉凄清的野寺,想象当年翠旗招展、万马奔腾、大军浩荡的气势,以及宫殿的雄伟华美。然而所有这一切,如今都已成为过眼烟云。颈联进一步描写眼前所见之景。诗人放眼望去,看到荒凉的古庙中杉木挺立,野鹤在树上筑巢栖息。由此可见,此地已经被荒废很久了。接着,诗人又说,即便是一年中隆重的伏祭和腊祭,也只有一两个村翁前来祭祀,可见其荒凉与冷清。尾联揭示全诗主旨,称颂了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一体”的亲密关系,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鱼水相得的君臣关系的向往之情。此诗用典贴切,巧连古今,将历史人物的关系与诗人自身的遭遇联系起来,形成鲜明对比,极富艺术感染力。此外,本诗还采用虚实相和的手法,将历史的幻像叠加在现实的景物之上,思接千古,使诗境更为开阔。
咏怀古迹其五
【原文】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 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释】
宗臣:人们所崇尚的贤臣。肃清高:为其清高而肃然起敬。
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立,割据天下。纡筹策:周密地运筹策划。
云霄一羽毛:高空飞翔的大鸟。
伯仲之间:指不相上下。伊:伊尹,辅佐商汤。吕:吕尚,辅佐周文王、周武王。伊吕二人俱是开国贤臣。
萧曹:指汉相萧何、曹参。
运移:国运转移。祚:国运。
【译文】
诸葛亮大名永远流传天地间,他的高尚品德令人肃然起敬。三分天下建立蜀国尽心运筹,千秋万代他像大鹏翱翔云空。与伊尹、吕尚相比分不出上下,指挥若定使萧何、曹参也失色。可惜汉室国运不济终难复兴,但他依然坚决献身竭尽忠心。
【赏析】
此为组诗《咏怀古迹》的最后一篇。杜甫在瞻仰了武侯祠之后,对诸葛亮的清高品德和雄才大略衷心敬慕,遂作诗咏之。
本诗开篇即说“诸葛大名垂宇宙”。“垂宇宙”三字既涵盖了空间,又容纳了时间,将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形象描绘得具体而生动。接着诗人走进祠堂,瞻仰了诸葛亮的遗像,遥想起诸葛的高风亮节,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之后,诗人又追忆了诸葛亮的旷世才能和卓越功绩,对他的一生做出了高度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过人胆略是旷古少有的,其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的潇洒气度更是令人钦佩。所以诗人站在武侯祠中,不禁发出了“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可悲的是,诸葛亮虽然品性高洁、才能卓著,无奈汉室国运不济,终难复兴。即便如此,诸葛亮也没有放弃,而是“志决身歼军务劳”,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本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堪称咏怀诗中的名篇。
相关阅读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杜甫-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咏怀·其六十一》(少年学击刺)原文赏析-阮籍古诗-魏晋诗歌
《咏怀·其三十八》(炎光延万里)原文赏析-阮籍古诗-魏晋诗歌
文章标题:咏怀古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5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