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歌十绝句(其一)

杜甫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夔州歌十绝句(其一)-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夔州歌十绝句(其一)注释】

中巴:东汉末年将巴地分为三部,即巴(中巴)、巴东和巴西,中巴位于今重庆。

白帝:即白帝城。

【夔州歌十绝句(其一)译文】

中巴之东便是巴东山,江水一直以来都奔腾其间。白帝城居高临下,足以成为三峡重镇,瞿塘峡水流湍急,暗礁林立,简直比百牢关还要险峻。

夔州歌十绝句(其一)-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夔州歌十绝句(其一)赏析1】

此诗作于大历年间,描写夔州的山川形胜。东汉末,巴地分为三部——中巴、巴东、巴西。夔州属巴东郡,位于“中巴之东”。巴东山,即大巴山,坐落在川、陕、鄂三省边境,诗中特指三峡两岸连绵起伏的山。“巴”、“东”二字在首句中重复出现,前分后合,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使人从由缓转急的节奏中感受到大山的雄伟气势,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次句写长江之水。“开辟”用来表示时间,意为开天辟地以来。诗人在表示时间概念时,不用“自古以来”,而说“开辟”,可见其在用语上的斟酌推敲。“自古”只能表达一种抽象的时间概念,而“开辟”这一动词极富形象性,给人以动态的感觉,好像夔门正是因奔腾不息的长江之水浪打波穿而形成的,既表现出了自然的巨大威力,又表现出了夔门地势的险要。

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括交代了夔州的地理环境;后两句则从小处着眼,具体描绘了夔州的山川形胜。“白帝”,即白帝城,下临瞿塘天险,有高屋建瓴之势,易守难攻,故历代为军事重镇。西汉末,这里是公孙述割据称雄之地,三国时,这里又是蜀汉防守东吴的要塞。城下的瞿塘峡水流湍急,大浪滔天,旧时有滟灏堆,季露出水面,季没入水中形成暗礁,船只很难通行,不可谓不险。“百牢关”地处汉中,两岸绝壁林立,六十里不断,其险峻与夔州的瞿塘峡极为相似,故诗人将二者放在一起作比。总之,三、四句紧抓夔州地形“高”、“险”之特征,着力描写了白帝城和瞿塘峡的险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夔州歌十绝句(其一)赏析2】

长江滔滔东流至四川奉节,即古代的夔州,就进入了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之第一峡——瞿塘峡。此诗作于大历初,描绘歌颂了此处的山川形胜。

东汉末刘璋据蜀,分其地为三巴,有中巴、西巴、东巴。夔州为巴东郡,在“中巴之东”。“巴东山”即大巴山,在川、陕、鄂三省边境,诗中特指三峡两岸连山。“巴”“东”字在首句重复,前分后合,构成由舒缓转急促的节拍,使人从声音上感受到大山的气势。“中巴之东巴东山”,七字皆阴平声,更属创格,形成单一而奇崛的音调,有助于气氛渲染,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次句写“江水”。“开辟”用如时间副词,意为从开天辟地以来,自古以来。不说“自古”而说“开辟”,是因为“自古”只能表达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而“开辟”这个联合结构动词富于形象性,能引起一种动感,仿佛夔门的形成是浪打波穿的结果,既突出自然伟力,又见出其地势的古老和险要。

前两句从较大角度交代出夔州的地理环境,下两句进而更具体地描绘其山川形胜。“白帝”即白帝城,城在夔州之东的北岸高峰顶上。这里是公孙述割据称雄之处,也是三国时蜀汉防东吴的要冲,因它守住瞿塘峡口,足资镇压,所以说是“三峡镇”。在湍急的瞿塘峡江心,旧时有滟滪堆,冬日出水,夏日没入水中成为暗礁,所以“人言道路古来难”(刘禹锡《竹枝词》),不可谓不险。“百牢关”在汉中,两岸绝壁相对而立,六十里不断,因为它和夔州的瞿塘相似,所以用来作比。下联十四字抓住“高”“险”特征,笔力千钧,把“高江急峡”写得极有气势。两句分承山水,句式对仗,音韵砍截,与散行作结风味全殊。

如果我们用盛唐绝句传统手法作对照,就会发现此诗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传统绝句注重音调的平仄谐调、句格的稳顺;而此诗有意追求拗调,首句全用平声字,给人以奇离突兀之感。二、传统绝句注重风调,追求一唱三叹之音,尾联多取散行,一般“以第三句为主,第四句发之”(元代杨载《诗法家数》),构成转合,即使用对结,也多采取流水对;这首诗的后二句用骈偶作结,类半首律诗,诗意的转折在两联之间,结束的音调戛然而止。三、传统绝句注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纯写景的不多,而此诗两联皆分写山水。纯乎写景,却又并非无情。它通过奇突雄浑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取得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读者能感到诗人对祖国奇异山川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周啸天)

夔州歌十绝句(其一)-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文章标题:夔州歌十绝句(其一)-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5829.html

上一篇:恨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下一篇:垂老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