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春日忆李白注释】
也:语气助词,表示强调。诗无敌:诗歌造诣无人可以匹敌。思不群:才思远远高于一般人。
庾开府:庾信。庾信是六朝末期的著名诗人,曾担任北周的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称“庾开府”。鲍参军:鲍照,刘宋时曾担任前军的参军,写有著名的七言诗《行路难》,甚为豪放。
渭北:渭水北岸,指长安一带,是当时杜甫的所在地。江东:今天的江苏和浙江一带,是当时李白的所在地。
樽:酒器。论文:即论诗。杜甫一向喜欢和李白共同讨论诗文,当年李、杜同游齐鲁时,曾多次互相讨论彼此写诗的心得,并在自己的诗集中常常提到这段佳事。只可惜此后这两位大诗人竟然没能再度见面,杜甫一直为此感到遗憾。这两句就是说何时能够再次欢聚一处,共同饮酒赋诗,细细论文呢。
【春日忆李白译文】
李白的诗篇普天之下无人能敌,他才思敏捷,也远远超出一般人。他的诗作清新、俊逸,与南北朝时的庾信、鲍照风格相似。李白啊,我正在渭北独对着这沉默不语的春树,而你此时却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我们何时才能重新欢聚,一起把酒谈诗。
【春日忆李白赏析1】
这是一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作于天宝五年(746)或六年(747)春天,当时诗人正在长安。
开篇四句,一气呵成,充满着对李白诗歌的赞美之情。首句称赞李诗冠绝当代,无人可比。第二句是对上一句的解释说明。诗人告诉人们,李白的诗歌之所以无敌,就在于他才思敏捷,卓尔不群。接着说李白的诗如同庾信的诗那样清新自然,如同鲍照的诗那样俊朗飘逸。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对李诗的推崇。
五、六两句写了诗人和李白各自所在之地的景致。“春天树”和“日暮云”都是简单平实的描写,丝毫未加雕饰,分开来看,的确一般,但组合在一起却显得不同凡响。诗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自己在渭北思念江东的好友李白时,恰好李白也在江东思念着渭北的自己。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字字含情,令人读后为之动容。最后两句,诗人提出了自己的热切期盼:不知道何时我们才能再次欢聚一堂,像过去那样一边饮酒、一边谈论诗文。与好友李白一起把酒论诗,这是诗人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事。全诗以此作结,既与诗的开头相呼应,也将诗人希望早日与好友重聚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出来。
【春日忆李白赏析2】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象“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清代沈德潜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唐诗别裁》),明代王嗣奭《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象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令人读完全诗,心中犹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确实道出这首诗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王思宇)
【春日忆李白赏析3】
该诗约作于天宝五年(746)春天,当时杜甫在长安,李白却远在江浙一带。诗中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无限思念之情。诗的前两句以“无敌”“飘然”“不群”,从总的风格上评赞李白之诗天下无敌。“思不群”,是说李白思想与众不同。接着两句用南朝诗人庾信、鲍照的诗风作譬喻,说李白兼有庾、鲍二人诗歌那种“清新”“俊逸”之风调。“庾开府”,南朝梁诗人庾信。庾信曾做过北周的骠骑大将军和开府仪同三司,故称“庾开府”,其诗风清新自然,老而成就更高。鲍参军,指南朝宋诗人鲍照。鲍照于宋时曾做过前军参军,故人称“鲍参军”。其诗风俊秀潇洒,不同凡俗。五六句借景抒情:“渭北”“江东”“春树”“暮云”,彼此思念之情可知。渭水以北气候本迟,万树着绿,时已深春。春既深,思逾浓,日既暮,悲逾深。将两种毫不相干之事物联系到一起,含蓄地表达了李杜二人之笃厚情谊。最后一联以问作结,其绵绵不绝之怀思于斯可见。
全诗感情沉郁跌宕,言简意长,有无穷韵致。清仇兆鳌说:“公在渭北,白在江东,春树暮云,即景寓情,不言怀而怀在其中。”(《杜诗详注》)
该诗主旨是怀人,更是论诗。怀人与论诗二者水乳交融。杜甫认为李白的诗飘然思不群,无敌于天下。其风格有庾信之清奇、新颖,兼鲍照之飘逸、俊健。明人杨慎《升庵诗话》云:“杜工部称庾开府曰清新。清者,流丽而不浊滞;新者,创见而不陈腐也。”历代以来,无数论家论李白之诗风,雄浑豪壮、叱咤风云、吞吐日月、笔摄万象、横扫千军,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正因为如此,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才惺惺惜惺惺,对长期流落于江东的另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倍加思念。
(丁稚鸿)
文章标题:春日忆李白-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