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意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注释】
纨袴:指用细绢做成的裤子,是富贵子弟的标志,在此便以物代人。
充:充当。观国宾:参观国光的王宾,此处指参加科举考试。
王翰:当时的著名诗人,曾一度自撰乐歌,在酒席上自唱自舞。卜邻:择邻,相传古代常常卜地而居。李邕和王翰都是杜甫的前辈,这里是说杜甫少年时代就得到了有名望的前辈们的赏识和器重。
骑驴:和上文中的“萧条”相对,写自己的贫困,只能骑驴,无法和骑马的富人相比。
欻:同“忽”。求伸:是说求能实现致君尧舜的志向。
怏怏:气愤难平。
大臣:指韦济。这句是说古人对于一饭之德,尚且不忘回报,更何况这次既是远辞大臣,又是文章知己,怎能不说一声就走?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译文】
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甫在少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我的诗篇可跟曹植相近。李邕寻求机会要和我见面,王翰愿意与我结为近邻。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淳朴。平生的抱负全部落空,忧愁歌吟,决不是想优游退隐。骑驴行走了十三年,寄食长安度过不少的新春。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不久被皇帝征召,忽然感到大志可得到伸展。但自己像飞鸟折翅天空坠落,又像鲤鱼不能跃过龙门。我很惭愧,你对我情意宽厚,我深知你待我一片情真。把我的诗篇举荐给百官们,朗诵着佳句,夸奖格调清新。想效法贡禹让别人提拔自己,却又难忍受像原宪一样的清贫。我怎能这样使内心烦闷忧愤,老是且进且退地厮混。我要向东奔入大海,即将离开古老的西秦。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滨。想报答你的“一饭之恩”,想辞别关心我的许多大臣。让我像白鸥出现在浩荡的烟波间,飘浮万里有谁能把我纵擒?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赏析1】
这首诗写于天宝七年(748)。韦左丞,指韦济,当时韦济为尚书左丞,他很赏识杜甫的诗,曾一度表示过关怀。这时候杜甫困守于长安,应试落第,心情消沉黯淡,有意要出京游历,写这首诗向韦济告别,表示感激之意。诗中写了自己的才学以及生平志向和抱负,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困顿的窘状,并且抨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和政治现实。全诗慷慨陈词,抒写胸臆,是杜甫自叙生平的一首重要诗作。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赏析2】
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因此杜甫又写了这首“二十二韵”,表示如果实在找不到出路,就决心要离开长安,退隐江海。杜甫自二十四岁(735)在洛阳应进士试落选,到写诗的时候已有十三年了。特别是到长安寻求功名也已三年,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素志难伸。青年时期的豪情,早已化为一腔牢骚愤激,不得已在韦济面前发泄出来。
诗人是怎样倾吐他的愤激不平的呢?细品全诗,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诗中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他人和自己对比;一是以自己的今昔对比。先说以他人和自己对比。开端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象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真有劈空而起,锐不可挡之势。在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饿死。而象杜甫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饿死的边缘,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
从全诗描述的重点来看,写“纨袴”的“不饿死”,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儒冠”的“多误身”,轻写别人是为了重写自己。所以接下去诗人对韦济坦露胸怀时,便撇开“纨袴”,紧紧抓住自己在追求“儒冠”事业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乐变化,再一次运用对比,以浓彩重墨抒写了自己少年得意蒙荣、眼下误身受辱的无穷感慨。这第二个对比,诗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真是大起大落,淋漓尽致。从“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风俗淳”十二句,是写得意蒙荣。诗人用铺叙追忆的手法,介绍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大世面。他博学精深,下笔有神。作赋自认可与扬雄匹敌,咏诗眼看就与曹植相亲。头角乍露,就博得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他天真地认为求个功名,登上仕途,还不是易如反掌。到那时就可实现梦寐以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了。诗人信笔写来,高视阔步,意气风发,大有踌躇满志、睥睨一切的气概。写这一些,当然也是为了让韦济了解自己的为人,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突出自己眼下的误身受辱。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纵鳞”,又用十二句写误身受辱,与前面的十二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现实是残酷的,“要路津”早已被“纨袴”占尽,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矛盾无情地嘲弄着诗人。看一下诗人在繁华京城的旅客生涯吧:多少年来,诗人经常骑着一条瘦驴,奔波颠踬在闹市的大街小巷。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不久前诗人又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试,谁料这场考试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骗局,在“野无遗贤”的遁辞下,诗人和其他应试的士子全都落选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象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也象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诗人的误身受辱、痛苦不幸也就达到了顶点。
这一大段的对比描写,迤逦展开,犹如一个人步步登高,开始确是满目春光,心花怒放,那曾想会从顶峰失足,如高山坠石,一落千丈,从而使后半篇完全笼罩在一片悲愤怅惘的氛围中。诗人越是把自己的少年得意写得红火热闹,越能衬托出眼前儒冠误身的悲凉凄惨,这大概是诗人要着力运用对比的苦心所在吧!
从“甚愧丈人厚”到诗的终篇,写诗人对韦济的感激、期望落空、决心离去而又恋恋不舍的矛盾复杂心情。这样丰富错杂的思想内容,必然要求诗人另外采用顿挫曲折的笔法来表现,才能收到“其入人也深”的艺术效果。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诗人再也不能忍受象孔子学生原宪那样的贫困了。他为韦济当上了尚书左丞而暗自高兴,就象汉代贡禹听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弹冠相庆。诗人多么希望韦济能对自己有更实际的帮助呀!但现实已经证明这样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了。诗人只能强制自己不要那样愤愤不平,快要离去了却仍不免在那里顾瞻俳徊。辞阙远游,退隐江海之上,这在诗人是不甘心的,也是不得已的。他对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对曾有“一饭之恩”的韦济,是那样恋恋不舍,难以忘怀。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最后只能毅然引退,象白鸥那样飘飘远逝在万里波涛之间。这一段,诗人写自己由盼转愤、欲去不忍、一步三回头的矛盾心理,真是曲折尽情,丝丝入扣,和前面动人的对比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杜诗“思深意曲,极鸣悲慨”(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艺术特色。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从结构安排上看,这个结尾是从百转千回中逼出来的,宛若奇峰突起,末势愈壮。它将诗人高洁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刚强的性格,表现得辞气喷薄,跃然纸上。正如浦起龙指出的“一结高绝”(见《读杜心解》)。董养性也说:“篇中……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详注》)吟咏这样的曲终高奏,诗人青年时期的英气豪情,会重新在我们心头激荡。我们的诗人,经受着尘世的磨炼,没有向封建社会严酷的不合理现实屈服,显示出一种碧海展翅的冲击力,从而把全诗的思想性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全诗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笔法,而且语言质朴中见锤炼,含蕴深广。如“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世态炎凉和诗人精神上的创伤。一个“潜”字,表现悲辛的无所不在,可谓悲沁骨髓,比用一个寻常的“是”或“有”字,不知精细生动到多少倍。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以散为主,因此一气读来,既有整齐对衬之美,又有纵横飞动之妙。所以这一切,都足证诗人功力的深厚,也预示着诗人更趋成熟的长篇巨制,随着时代的剧变和生活的充实,必将辉耀于中古的诗坛。
(徐竹心)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赏析3】
杜甫这首诗是一份求职书、自荐表或请托信。
唐代不仅以诗取士(诗是科举的重要科目之一),而且以诗投赠,以诗会友,以诗代柬,以诗题壁……诗的应用价值在人际交往与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当时显著的历史文化现象。天宝七载(748),杜甫三十七岁,他两次到长安应试,首尾已经十三年。求职应试如今也是热点,请托也未能免俗。在唐代除科举外还有推荐与应诏(特招)一途,更有干谒捷径,即向有权力有名望的人送名片送诗文(也可能送礼),以期得到赏识与引荐。李白《报韩荆州书》也说:“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白居易当年投诗顾况,与他少年及第,不无影响。可见这是普遍的风气,不必鄙薄。杜甫三十岁结婚,此时已有一双儿子,膝下嗷嗷待哺。他一无田产,二没有经商,三不能躬耕陇亩,况且“长安居,大不易”,不请托求荐,谋求一官半职,领取微薪薄俸,能活得下去么!韦济官为尚书左丞,正四品上,有一定的发言权,对杜甫比较赏识。“丈”是对长辈者的尊敬,“奉”表现敬意。此前,杜甫已有《赠韦左丞丈济》一诗,这是再次寄赠。或已有某种知己之感,故在赠诗中吐露心曲,态度不亢不卑,可谓得体。
全诗其二十二韵四十四句,分三层意思:
第一层八韵,开头“纨袴”两句自然是牢骚,不平则鸣。写诗作文都需要有文势气脉,气脉聚于开篇,文势自然不凡。以下十二句是杜甫向韦济略述自己的特长、经历与志向,这也是现今求职书必须填写的内容,否则又怎能得到赏识和聘用?杜甫在诗中说自己早慧,二十四岁即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见过大世面;他读书多,诗赋写得好,一些名人都愿意与他结识;他的最高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些完全符合儒家思想对于人才的要求。虽然口气较大,但都是事实。对照他晚年在夔州写的自述生平《壮游》:“往者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还是有所节制。这一层是很重要的铺垫,显得气脉充畅,文势旺盛。
第二层六韵,诉说当前的困顿窘境。杜诗的主导风格是沉郁顿挫,晚年尤其老辣,这首壮年写的诗已肇其始。从“立登要路津”到“旅食京华春”,不啻从云端跌落到谷底。“朝扣富儿门”四句有人以为是杜甫自污,未免过于寒酸。甚至说“早上敲打富豪人家的大门,受尽纨绔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成年累月地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这成什么话?须知诗与文的表述方式与语句诠释是不同的,文重记实,一般可从字面解读,而诗则重比兴寄托,不宜望文生义,字字坐实。曲解好诗,唐突古人,莫甚于此!按诗的语言环境,这四句不过是说杜甫在长安求职与贫困。“朝扣”与“暮随”是描写在求职中过日子;“残杯与冷炙”是形容贫困,甚至缺乏柴薪。这四句写得很低调,很卑微;后四句却又写得很矜持,很自尊。天宝六年朝廷曾举行一次特科考试,因为李林甫谎称“野无遗贤”,竟无一人录取,杜甫也不例外。“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诗中却以鲲鹏自喻,只不过是偶然失飞失游而已。他为什么要这样写?此时的杜甫显然已动了感情,十三年旅食京华的种种委曲与辛酸一齐涌来,心情激荡,不能自已。但他又很要强,困顿而不委顿,仍保持一份希冀与自尊。这样,文势起落跌宕,气脉盘曲迂回,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已具显著表征。
第三层八韵是全诗重点,也是杜甫写作此篇的主旨,含蓄地向韦济说出求助的本意。首先是感谢韦济推荐他的诗作;其次是希望韦济能像西汉王吉对待贡禹那样提携他(用“王阳在位,贡公弹冠”典);又说自己已无法忍受像原宪(孔子弟子)那样贫困,虽然心里愤懑不平,却又无可奈何,徘徊彷徨;再说如今已有了离开长安的打算,“入海”、“去秦”用《庄子•列御寇》与《史记•李斯列传》典,却看不出是用典;又说,对长安还心怀留恋,何况尚未回报韦济一饭之恩……这一路写来,几乎是两句一转,曲折迤逦,往返盘旋,文势跌宕,气脉流转,催人泪下。最后两句“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是全篇文势气脉的穴结与放大,是杜甫胸中丘壑的全面呈现。正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所形容:“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龙岂池中物?其奇情壮采与豪宕英伟之气把当时的穷酸与腌臜一扫而空,为杜甫长安时期的一段心路历程作了小结,也为中年杜甫留下一幅令人难忘的自画像。
(方牧)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