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陈陶

杜甫

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悲陈陶-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悲陈陶注释】

孟冬:指十月,这是战争发生的时间。十郡:泛指陕西地区,这是言明义军所在的籍贯。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孩子。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战死的人很多,并且死得很惨。

这两句是悲官军的惨败。无战声,没有交战的声音。

这两句是愤慨安史叛军的骄横凶残。群胡:指安禄山的部队。血洗箭:指箭和其他兵器上都沾满了人的鲜血,如同用血洗过一样。饮都市:指在大街上饮酒为乐,甚为放肆。这里是指安禄山的军队不但杀了长安城中的大量百姓,还放肆骄横地在大街上饮酒为乐,毫无忌惮。

都人:指京都也就是长安城中的人民。向北啼:此时唐肃宗居于灵武,灵武位于长安北,所以说“向北啼”。

【悲陈陶译文】

初冬时节,从十几个郡征来的良家子弟,一战之后鲜血都洒在陈陶水泽之中。

蓝天下的旷野现在变得死寂无声,四万名兵士竟然在一日之内全部战死。野蛮的胡兵箭镞上滴着善良百姓的鲜血,唱着人们听不懂的胡歌在长安街市上饮酒狂欢。

长安城的百姓转头向陈陶方向失声痛哭,日夜盼望唐朝军队打回来恢复昔日的太平生活。

悲陈陶-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悲陈陶赏析1】

这一篇和上一篇《悲青阪》都写于至德元年(756)冬,杜甫沦陷于长安时期。诗中记录了房琯在和安史之乱的叛军作战时的一次惨败。诗人对此次惨败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哀婉,以及对叛军骄横凶残的愤懑,充分体现了杜甫高度的爱国精神。关于诗中记载的这件事,《唐书·房琯传》中有记载。陈陶,即陈陶斜,又名为陈陶泽,位于咸阳县东。因为是兵败于陈陶,故以《悲陈陶》为题,全诗只用记叙手法,而愤怒悲伤之情却昭然可见。

【悲陈陶赏析2】

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这里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是惨烈的。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诗即为这次战事而作。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是怎样写的呢?他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象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余恕诚)

【悲陈陶赏析3】

杜甫被誉为“诗圣”,这是个充满道德褒扬意味的称呼。杜甫在后代读书人心中的地位是无比崇高的,因为他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同上)是对国家、对君王的忠贞不移。这些强烈而深沉的感情非常自然地渗透在他的诗作当中,感人至深。这首《悲陈陶》就是汇集了这两种感情的作品。

陈陶,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今陕西咸阳东)。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唐肃宗即位,改元至德,同年10月,宰相房琯自请讨贼,统兵欲收复长安、洛阳,在咸阳县东的陈陶开战。房琯效古法用战车,叛军纵火焚之,人马大乱,结果唐军大败,四万余人几乎全军覆没。当时,杜甫被叛军所俘,困于长安,听闻官军惨败的消息,看见安禄山部胜利归来的骄横得志之情形,满腔悲愤,用“史”的笔法,写下了这首《悲陈陶》,真实记录了陈陶一役。

全诗共八句,大致每两句构成一种场景,表达一种情绪,几种强烈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本诗具有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

一、二句表达的是诗人一贯有之的对普通老百姓的仁慈悲悯情怀。可怜这些来自西北各地的良家子弟,在这冰冷的冬天,将一腔热血染红了这陈陶泽中水。这些突然间失去生命的四万余人是来自众多普通家庭的兄弟、父亲或者儿子。在此句中,作者是从个人感情的角度,对这些死难的“良家子”表达了深切的痛惜。

三、四句则是站在政治的角度,描写了惨烈的战争,表达了对壮烈牺牲的将士们的崇敬与无尽哀思。诗人没有花费笔墨去渲染战争过程的残酷与血腥,而是选取了大战之后的一片死寂的战场作为描写对象:原野空旷,但这里曾经有兵戈相向与熊熊火光,天空清冷,但这里曾经充盈着厮杀与呻吟;天地一片肃穆沉重,因为有四万“义军”刚刚在这里为国捐躯。

五、六句将笔锋转向了叛军(因为安禄山是胡人,其部下也多为胡人,所以称叛军为“群胡”),表达了对叛军的憎恶之情。得胜归来的胡兵猖狂得意之极,他们的箭上还滴着义军的鲜血,就在长安的街市上纵酒狂歌。这番骄横嚣张的丑态引起了作者的极大厌恶与憎恨。在诗人笔下,他们无异于一群凶狠残暴的野兽。

最后两句则写了长安城中的老百姓。他们不仅目睹叛军的丑行,更有国破家亡之忧,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日夜向着肃宗所在的北方啼哭,更加渴望官军能够早日到来。这里边有等待,同时也是一种坚持,相信大唐王朝能够消灭叛军,能够收复长安。这不仅是长安百姓的愿望,更是诗人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因为诗人对国家有着强烈的热爱与忠贞。

(郭扬波)

悲陈陶-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文章标题:悲陈陶-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5878.html

上一篇: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下一篇:江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