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孟浩然》原文
吾爱孟夫子(1),风流天下闻(2)。
红颜弃轩冕(3),白首卧松云(4)。
醉月频中圣(5),迷花不事君(e)。
高山安可仰(7),徒此揖清芬(8)。
《赠孟浩然》注释
(1)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对男子的尊称。
(2)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
(3)红颜句:意谓从青年时代起就对轩冕荣华(仕宦)不感兴趣。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
(4)白首:白头,指老年。
(5)醉月:月下醉饮。中圣:“ 中圣人 ”的简称,即醉酒。曹魏时徐邈喜欢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中:读去声。
(6)迷花:迷恋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7)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诗经·小雅·车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8)徒此措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高山安可仰,徒此措清芬 ”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见之意。
《赠孟浩然》题解
李白出蜀后,游江陵、潇湘、庐山、金陵、扬州、姑苏等地,然后回头又到了江夏,寓居安陆大约十年(727-736)之久,在此期间,李白与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人专程去襄阳拜访孟浩然时,不巧孟浩然外出未归,李白写此诗,描写孟浩然风流洒脱的形象,表达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和未见孟浩然的遗憾之情。
【赠孟浩然古诗赏析1】
此诗大概写于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出游襄阳时作。在这首诗里,誓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高度形象地概括了孟浩然不屑仕宦的一生,表现出对孟浩然终身隐居不仕高洁情操的赞美仰慕之情。该诗构篇线索分明,流畅自然,直抒胸臆。
开元二十七年(739),李白去襄阳拜访孟浩然。对于比自己年长一些的孟浩然,李白是非常仰慕的。该诗首联就用“风流”来形容孟浩然。什么是“风流?如下所言:孟浩然年少时就抛弃了荣华富贵,四十岁才去长安,终生隐居于襄阳,在山间明月映照下的晨宵里,他对酒当歌,享受在自醉中,又时常在花丛中流连忘返。这样闲适的情怀,着实让李白羡慕。让李白钦慕的还有他那高贵的人品,故有“高山仰止”的感慨。该诗只选取了几样事物,笔墨虽不多却写出了孟浩然高洁的品格。李白很少赞许他人,但对孟夫子却是如此仰慕,从中可以看出孟浩然的俊雅脱俗!该诗通过赞美孟浩然表现了李白本人的理想生活方式。诗作刚开始就提出“吾爱”,既表现了孟浩然的“可爱”,也表明了自己对孟夫子的敬爱。跟随感情的流淌自然成就此篇佳作,在行云流水间表现出了诗人率直的本性。
【赠孟浩然古诗赏析2】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前人称“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李诗纬》)本诗就有这样的特色。
首先看其章法结构。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红颜”对“白首”,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白首”句着一“卧”字,活画出人物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颔联采取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姿灵活。
中二联是在形象描写中蕴含敬爱之情,尾联则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写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础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诗就在这样的赞语中结束。
其次诗在语言上也有自然古朴的特色。首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尾联也具有同样风调。中二联不斤斤于对偶声律,对偶自然流走,全无板滞之病。如由“红颜”写至“白首”,象流水淌泻,其中运用“互体”,耐人寻味:“弃轩冕”、“卧松云”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样写,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摇曳错落之美。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见斧凿痕迹。如“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高山”一句用了《诗经·小雅·车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来司马迁又在《孔子世家》中用来赞美孔子。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写,即使不知其出处,也仍能欣赏其形象与诗情之美。而整个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象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黄宝华)
【赠孟浩然古诗赏析3】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年事稍长于白,是湖北襄阳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诗坛前辈的景仰之情。全诗围绕着“风流”二字展开笔墨,而弃轩冕和不事君又是“风流”的核心。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曰:‘业已饮,何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这就是孟的高贵品质所在,当时传为美谈。诗首联说明写作目的,点出作意:“我所以写这一首赠诗,是因为敬爱孟夫子的风流”。
颔联和颈联申说“风流”所在,红颜与白首对举,醉月与迷花对举,都是说“风流”的各种表现。诗人从对比中揭示“风流”的价值,如果没有“弃轩冕”,那“卧松云”就显得平凡;没有“不事君”,那醉月和迷花也就一般,因此诗人此中的深意是耐人咀嚼的。
当时社会上的士人举子巴不得有人引荐做官,甚至通过许多见不得人的手段达到目的,但孟浩然却对韩朝宗这类大官的引荐抱无所谓的态度,宁愿醉月迷花,隐居访友,这真是高出流辈的难得之举。诗人本身有时也想这样做,但不免也做些上书求荐的事,因此深感能像孟浩然那样不容易,也就更感到值得敬仰。
关于遣词,喻守真说:“颈联中‘中圣’,本可作‘中酒’,但因‘酒’字与上文‘醉’字重叠,又太浅露,又不能对下句‘君’字,故特用僻典,就觉得字面对得很工整。这是诗人狡狯之处,读者可悟炼字运典之妙。”(《唐诗三百首详析》)这是有见地的。
明谢榛批评这两联前有“红颜弃轩冕”,后有“迷花不事君”,是“意重一联”,“失于检点”(《四溟诗话》),后世也以此为病。其实,这是一联流水对。从诗人的作意来看,他是把弃轩冕、不事君作为“风流”的核心来看待的。弃轩冕,不事君虽可看成一事,但到底角度并不一样。
末联抒发仰慕之情。作者说:你像高山一样屹立,我仰慕尚且不及,只有揖其清芬而已。看口气,似乎诗人这次赴襄阳访孟浩然并未见到他,故有此语,不无惋惜和遗憾。惓惓深情,十分感人。作者还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诸作,那么其实两人倒是不仅见过而且成为知交的。
【赠孟浩然古诗赏析4】
《随园诗话》引林艾轩语,把东坡诗和山谷诗作比较,说:“苏诗如丈夫见客,大踏步便出去;黄诗如女子见人,先有许多装裹作相。”这句评苏诗的话,完全可以移过来评李白的诗。李诗总是那么阳刚飘逸,真力弥满,此之谓“盛唐气象”。这一点,在《赠孟浩然》中就可以看出来。
李白表扬孟浩然,用的是“赋”的手法:“吾爱孟夫子”,开门见山,不假修饰,真挚痛快。
李白欣赏的人,大致都具备以下特点:有才、率性、善饮、傲视王侯。他同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是忘年交,对孟很是推崇,揆诸原因,大概除了孟浩然兼备以上几点,堪称“风流天下闻”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孟的终身未仕。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轩”是古代给大夫以上官人配的专车,“冕”,礼帽,是官人的“行头”,“轩冕”象征禄位;高松出尘,闲云无迹,象征野逸;两个形象鲜明的指代,高度概括了孟浩然一生互为因果的不仕和归隐两面。其实孟浩然并非不求官,他也求过,他40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虽然落榜,但曾到太学赋诗,令公卿慑服。而以布衣终老林泉,则成就了他与王维同为唐代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世称“王孟诗派”的令名。也许是“性格即命运”使然,孟浩然仕途的不顺是因为不善于推销自己,失去了一些仕进的机会。《新唐书》记载了关于他的两件事:一是他在王维的内署意外地与唐玄宗相遇,玄宗高兴地同他谈诗,他在吟诵自己的诗作时,竟然很不合时宜地朗诵起落第后发牢骚的《岁暮归南山》来,诵到“不才明主弃”,皇帝不高兴了,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于是叫他仍回襄阳去。另一件事,是采访使韩朝宗约他同赴京师,想把他推荐给朝廷。临行之际,他同一位老朋友喝酒正喝得高兴,把这茬儿给忘了,别人提醒他,他竟然说:喝到这个痛快劲儿了,哪管他那么多!就这样又放弃了一个机会而仍然不悔。
酒之为物,需用粮食酿造,饥馑之年是一种浪费;好酒容易奢靡丧志,贪杯甚至会误事,故曹操曾下令禁酒。尚书郎徐邈是酒徒,借古人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的隐语,经常违禁和“圣贤”偷着相会,中了酒(喝清酒喝醉了)就说是“中(动词)圣人”。“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写孟浩然流连诗酒、举杯邀月和宁肯赏花也不愿出仕的狂放清高。颔联和颈联以“轩冕、松云、醉月、迷花”等生动的意象写活了孟浩然的风流之态,其中也有李白自己“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的影子。
孟浩然的一生,报国无门不能兼济天下,只好转而归隐、独善其身,在诗歌创作上获得成就,其遭际在科举时代的知识分子中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他是真清高,那种无聊才读书、一阔脸就变的市侩和“翩然一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衙”(清蒋士铨《临川梦•隐奸》出场诗)的伪隐士是无法望其项背的。所以,李白在访他不遇留下的这首赠诗里才会视他如高山仰止,对着他清高的品格长揖致敬,推崇之忱溢于言表。
(黄宗壤)
【赠孟浩然古诗赏析5】
本诗是李白游襄阳访孟浩然后所作。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风流潇洒的诗人性格,邈然超世的隐者之心,是两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而这首诗就是他们二人友谊的见证。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李白通过描写孟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清高品格,表达了真挚的崇敬之情,也流露出自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联点题,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钦敬仰慕之情。一个“爱”字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孟浩然比李白长十二岁,襟怀磊落,生性潇洒,诗才出众,李白仰慕不已,故以“夫子”相称。
中间两联集中笔墨刻画了这位儒雅悠闲的“孟夫子”形象。颔联的“红颜”对“白首”,概括了孟浩然漫长的人生旅程;“轩冕”对“松云”,分别象征着仕途与隐遁、富贵与淡泊。孟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逸,弃达官之车马华服而取隐士之松风白云,可见其高风亮节。
颔联纵写孟浩然的生平,而颈联则横写他的隐居生活:皓月当空,他把酒临风,醉卧花丛之中,流连忘返。颔联用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正反纵横,笔法灵活。
尾联直接抒情,充分展示了孟浩然自甘淡泊、不慕名利的品格。孟浩然是李白仰望的高山,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李白有了“安可仰”的感叹,只能在此向孟浩然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以“高山”喻对方,使对方的形象更加生动。
全诗语言自然古朴,诗情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李白的率真个性。同时,诗歌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了李白深切的敬慕之情。
【赠孟浩然古诗赏析6】
孟浩然,湖北襄阳人,一生不仕,隐于鹿门山,张九龄、王维等著名诗人都十分推重。开元二十七年(739),李白自巴陵北游,访孟浩然于襄阳,写下了这首饱含钦敬之情的赠诗。
首联点明题旨,总摄全诗,称浩然为“孟夫子”,不仅因为孟比李年长十二岁,而且因为孟已“风流天下闻”。“风流”,既指其诗的超逸美妙,又指其人的高迈不羁。正因为这样,诗人以一“爱”字表明态度。
颔联紧承“风流”而来,以“红颜”和“白首”对举,通过对“轩冕”(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和“松云”的一“弃”一“卧”,形象地展现了孟浩然从青年直到晚年一以贯之的高洁人品——不求富贵而甘愿高卧于青松白云之下。用孟浩然自己的话来说,便是“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秋登万山寄张五》)。
颈联进一步渲染孟浩然的隐逸“风流”。他有时沉醉于月下,有时迷恋于花丛,真是俯仰自得、乐在其中,当此之时,他何尝有“事君”之想呢?“醉月”、“迷花”,逼真地勾勒出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高致。
《诗·小雅·?辖》篇云:“高??山仰止。”以仰望高山表现对高洁人品的向往。可是这位孟夫子的品格比高山还要高,一个“安可仰”,将诗意深化一层;“徒此揖清芬”,以退为进,借只有向他那清雅芳馨的人品拜揖,表达出更深的敬意。
这首诗风格飘逸,自然流走之中揉以工稳的对句,却又令人不觉其为对,读来但觉一片神行。律诗写到这种地步,可谓已入化境。。
【赠孟浩然古诗赏析7】
李白这首五言律诗,因着所写人物的气质风采,更因着诗人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而表现出清新飘逸的风格。
“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
首联,诗人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直言自己尤爱孟夫子的风流。
“ 爱 ”字用得突兀而高调,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由衷的爱慕。李白称孟浩然,不称其字,而称“ 夫子 ",自有用意。夫子,一则意为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一则旧时用以称呼学者或有文化的老师,三则指饱学之士。李白此处尊称孟浩然为夫子,当是后两个意思兼而有之了。
“ 风流 ”,于一生以隐居诗酒自适的生活为主的孟浩然而言,当是指他才华出众,风采特异,别成一家。这一联,用“ 爱 ”字领起全文的抒情线索,用“ 风流 ”二字统摄全文对孟夫子气质风采的描述,可谓是纲领之句,提望全诗。
“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
颔联,诗人写诗如绘画,年少时,夫子就弃置官爵之位,到老时选择高卧林泉,风流自适地过活。这一联,诗人以严整的工对,勾勒了孟夫子的隐士形象,诗歌意境淡远清雅。“ 红颜 ”对“ 白首 ",概括出孟夫子从少年时期到晚年生涯,李白以色彩的鲜明差异,将夫子人生的漫漫长途在尺幅之间展示出来。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李白将孟夫子的一生,就此艺术地概括为“ 弃轩冕 ”和“ 卧松云 ”,笔墨凝练得可以。少壮之时“ 弃轩冕 ”为凡间读书自得之人,白首之时“ 卧松云 ”之间为高人隐士,上下句在流畅的流水对中,将夫子宁弃仕途而取隐遁的形象勾勒出来,浓缩了孟夫子这一生弃置冠冕以求自适自得的清远之品。“ 白首 ”之时“ 卧 ”松林,而不是“ 居 ”或“ 隐 ”松林,诗人择用“ 卧 ”字,活画出夫子林泉高卧、忘情山水、耽于松风云气的隐逸之姿,更写出夫子内心融于自然、沉醉自然、享受自然的自适之态,诗意十足。
“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
《三国志·魏志·徐邈传》:“ 徐邈…….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按照当时律令)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官署之事),邈曰:中圣人(自己饮中了酒)。’达白(禀告)之太祖(曹操),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日:‘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值,偶醉言耳。’竟坐(因此)得免刑。 ”中圣人的典故传奇而诗意,颇显徐邈的洒脱自得。李白用以形容孟夫子月下饮酒常常至于沉醉的状态,当是表达对夫子月下醉酒、沉迷于月下花容,不思侍君之事的钦敬与羡慕。月下赏花、饮酒,夫子是醉于酒还是醉于花,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夫子花前月下自醉自乐,远离荣利,自甘清远的品格却不知不觉中将诗人对夫子的钦敬之情推向了最高潮。“ 醉 ”和“ 迷 ”相对,强化了夫子沉醉于隐居生活的惬意之态,“ 月 ”与“ 花 ”相对,美化了夫子的隐逸环境,“ 中圣 ”与“ 不事君 ”相对,以对立之举表现夫子远离事君的烦扰一心沉醉于频中圣的神仙之遇。这样的工对,在形成音节铿然的音乐美的同时,也诗意的将诗人的钦敬之情形象表达出来了。
“ 高山安可仰,徒此措清芬。 ”
中间两联用极富诗意的语言塑造了孟夫子的高人隐士形象,暗写了李白对夫子的景仰之情,尾联两句则避开曲笔表达,直抒胸臆。成语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语出《诗经·小雅·车辖》。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后以“ 高山景行 ”比喻素高的德行。李白专程前往襄阳拜访“ 孟襄阳 ”而不得遇,遗憾之情自是有的,但是对夫子的景仰之情却未曾少去,故而化用古诗经中的“ 高山 ”之象,以巍峨之高山之象比喻夫子高不可攀的清远品格,表达自己对夫子仰之弥高的敬仰之情,未句又以“ 只能在此向夫子的芳馨之品抱拳作揖 ”的形象表达不遇夫子的遗憾之情。一向自命不凡的李白,居然在诗中作出如此谦卑之态,可见他对夫子的崇仰之情是发自肺腑了。最后李白以“ 清芬 ”之喻,隐括夫子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纯洁芳馨的气质风采,以“ 作揖 ”的动作,表达了他对夫子的崇仰之情,与首联“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的抒情,一形象具体,一概括提挚,遥相呼应,丰满了夫子的形象,强化了李白的情感,让李白的崇仰之情升华到更高境界,收束堪称完美。
这首律诗,首联写得疏朗自然,有口语的古朴清新之风,中间两联写得画意十足,有写意画的唯美淡雅之风,结句写得典雅而不失形象,有古文的朴素深沉之风,虽然时有用典,但全诗主要采用描写手法,故而全诗自然流畅,典雅舒朗,绝无板滞之嫌。全诗由开头“ 吾爱风流 ”起笔,中间两联描写“ 风流所在 ”,最后以措清芬表达“ 爱之情 ",夫子形象塑造的飘逸可亲,诗人情感流露有如溪水缓流,自然清新,表现出诗人对与夫子之间的忘年交谊颇有共鸣。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赠孟浩然》原文翻译赏析-李白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5898.html
上一篇:李白《乌夜啼》原文赏析-注释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