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原文(1)
江城如画里(2),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3),双桥落彩虹(4)。
人烟寒桶柚(5),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6),临风怀谢公(7)?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注释
(1)谢眺(tiao):南朝齐杰出诗人,因任宣城太守期间,诗作极多,世称谢宣州,为与同为山水诗大家的晋人大谢(谢灵运)相区别,世人又称他为小谢。谢胱北楼,即谢胱楼,为谢胱任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2)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3)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
(4)双桥:指凤凰桥和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所建。彩虹:指水中的桥影。
(5)寒橘柚:使桶、柚树林罩上寒意。
(6)北楼:即谢跳楼。
(7)临风:迎风。谢公:谢眺。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题解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初,李白曾短暂离开宣城,在扬州、金陵遍游名胜后,于中秋节后,再到宣城。诗人在晴天的傍晚,登上北楼,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五律。全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宣城谢跳楼所看到的景色,并借对谢胱的深切怀念表达自己言场失意的抑郁情怀。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赏析
登临居于陵阳山顶的谢胱北楼,可视环宣州城的挺秀三峰挺秀,可观绕宣城而流的句溪和宛溪双溪曲流,谢胱北楼是观宣城的极佳之地,至唐代改名为叠峰楼,引得唐代诸多文人登楼吟诗作赋。李白选择在一个晴朗的秋日傍晚,登上谢胱北楼,观景抒怀。
首联“江城如画里,山晚望睛空”,登临谢胱北楼,观双溪绕流的宣城,如诗如画,在晴日的傍晚,一带远山与天边相接,空中无云亦无霞,一片空明澄净。如画的风景中,诗人的心境是否也如这睛空一般明净无尘?
颔联“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极为工丽的骈词骊句,既营造了朗朗上囗的音韵节奏之美,更诗意化地勾勒了登高眺望所见的奇秀之景:源出峄山的宛溪,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汇,双溪夹城汇合后,继续前行,“夹”字传神至极,既写两水先分流后合流的奇观,更写溪水绕城曲流的美景,笔意写意而简约,颇有绘画的线条之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的“双桥”,上桥凤凰桥和下桥济川桥,一则架于宣城东南门泰和门外,一则架于宣城东门阳德门外,在登高远眺的诗人眼中,因为奇异的想象而别具风致。双桥卧波与桥的倒影将一汪碧水置于其间,有如明镜熠熠生光,而澄碧的溪水,在落日与初上的月儿的映照下,从桥洞散射过来的彩色,形成两弯彩桥,有如天上彩虹跃落水面,在城的两处遥遥呼应。斯是美景,岂能不醉人。
然而,诗人并未就此沉沦于美景的诱惑,颈联两句“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诗人倏然从醉人的美景中脱身而出,写秋景之中掩抑不住的秋意秋色:人间烟火原是温情本色,可是秋意太浓,橘柚林中的村落人家偶然升起的炊烟,并无暖意,在橘柚林成片的深碧色中显得幽暗寒冷,枯萎的梧桐叶一夜落尽知天下秋临。“寒”字,写秋上人心的凄寒之意;“老”字,写深秋万物周零的枯死之象。景中含情,堪称诗眼。
尾联“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紧扣诗题,呼应首联,交代诗人登高怀古的情绪:登上谢胱北楼,迎风而立,倏然忆起昔年建造此楼的谢胱谢宣州来。只是,这样不免落入竟臼的怀古之思,让人疑惑历来不愿拟古的诗人结篇何以如此潦草?诗人用“谁念”之问领起尾联,细思量,确非寻常忆古怀古了。谁人能够体会诗人此刻追怀二百多年前的谢宣州的心情呢?诗人借此一问表达他苦无知音的怅叹。谢公,即指谢胱,这位南朝齐时的著名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少学成名,因功升任,三十六岁时因卷入政治旋涡遭诬下狱而死。宣城之任太守,实际上是谢胱在仕隐之间纠结的过程,在宣城,谢眺实现了他“凌风翰”、“怒山泉”的出世之愿,然而他又舍不得放弃衰衰公服,他在《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一诗中明言“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宣城是李白的旧游之地,他数次来到宣城,此次登高远望之际,客居他乡的孤寂、政治流浪的无奈、前途渺茫的彷徨,悉数涌入脑际,让诗人不禁隔空思旧人。隔着两百多载的时空,诗人与自己仰慕的前辈,在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感念于现实的厚重,故而能深味谢胱“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的自我慰藉;他也能强烈地感受谢眺“既欢怀禄情”的功名之心。鉴于此,这怀古便有了古今异人同病相怜而隔空传情的况味了,惺惺惜惺惺的无奈中,读者清楚地看到了诗人内心长久的彷徨与深刻的无奈。
这首五言律诗,起承转合,一气呵成,令人读之快然。首联以宣城如画的大美之景起势,颔联以水光明艳之最承之,颈联以深秋之凄寒之景加以转折,尾联则借尚友古人以抒郁结的议论作结,诗人寄情山水,笔下情随景迁,景如画情如景。全诗意境高远清丽,抒情委婉蕴藉,颇有韵致。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