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豪士歌》原文(1)
洛阳三月飞胡沙(2),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3),白骨相撑如乱麻。
我亦东奔向吴国(4),浮云四塞道路赊(5)。
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e),来醉扶风豪士家。
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8),饮酒岂顾尚书期(9)。
雕盘绮食会众客(10),吴歌赵舞香风吹(11)。
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12)。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一扬眉(13),清水白石何离离(14)。
脱吾帽,向君笑(15);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16)。
《扶风豪士歌》注释
(1)扶风:即扶风郡,在今陕西凤翔县一带。扶风豪士,指安史之乱发生后由扶风逃难到吴地的豪士。
(2)三月:时值春季。飞胡沙:喻指安禄山叛军攻陷洛阳。唐朝天宝十四载(755)十二月攻入东都洛阳。诗人说是三月,是为行文方便。
(3)天津:桥名,在洛阳西南洛水之上。赤血:殷红的鲜血。
(4)吴国:这里泛指我国东南一带。诗人为避安史之乱,前往东南吴地。
(5)浮云四塞:形容逃难的人像浮云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充塞了道路。赊:远,长。
(6)金井:古时诗家多用以描述井栏雕饰华美的井。
(7)相倾:互相敬慕。山可移:形容友谊的深厚。
(8)作人:为人。不倚将军势:语出秦汉之际辛延年的《羽林郎》:“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李诗反用其意,称赞扶风豪士不依仗他人的权势。
(9)尚书:官名,古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大官。期,约会。饮酒岂顾尚书期,典出《汉书·陈遵传》:西汉陈遵嗜酒好客,每次宴会,总关上大门留客不放,甚至将客人车轴上的键拔出投入井中,使他们虽有急事也不能离去。一次一位部中刺史因公来拜访陈遵,虽与尚书有约也无法走脱。直到陈遵酒醉后,才经由陈母从后门将他放出。
(10)雕盘绮食:精美的器皿和食物。
(11)吴歌赵舞:指出色的歌舞。古时吴地的人善歌,赵地(今河北一带)的人善舞。
(12)原尝春陵:指战国四公子,他们门下各有食客数千人。六国:指战国时齐、楚、燕、韩、魏、赵六国。写:通“泻”,宣泄,开诚相待,披露心意。
(13)抚长剑,一扬眉:这两句化用南朝陈江晖《雨雪曲》“恐君不见信,抚剑一扬眉”的句意,江诗表达了边城游子轻生重气为知音不惜以身报之的情感,李白化用其诗,意在表示自己得遇扶风侠士定会以非凡之才报之。
(14)清水白石何离离:即水清石见,何等清晰的意思,诗人借以比喻自己胸襟爽朗,光明磊落。乐府《艳歌行》:“语卿且勿晒(mian,斜着眼睛看),水清石自见。”离离:井然有序、清晰可见。
(15)脱吾帽,向君笑:这两句是说脱帽欢笑。这在当时是从北方部族传来的一种礼俗。
(16)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传为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人。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结交刺客,在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县)狙击秦始皇未中。秦未农民战争中,他聚众归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刘邦很器重他,汉王朝建立后,封为留侯。逐:跟随。赤松:即赤松子,古代神话中的仙人。张良晚年曾有“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史记·留侯世家》)的念头。黄石:即黄石公,又称地上老人。传说张良刺秦始皇失败后,逃亡下邳(今江苏邳县),遇老人于地(桥)上,授以《太公兵法》,并说后十三年见我于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十三年后,张良随刘邦过济北,果在谷城山下得黄石。见《史记·留侯世家》。这两句以张良自比。
《扶风豪士歌》题解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的春天,在溧阳避乱于扶风豪士家的李白作有此诗。这首古风,将全诗置于东都洛阳被胡军占领的大背景之下,描写沦陷后的洛阳城中血流成河、白骨遍野的惨象,描写避难路途的艰难,描写扶风豪士避难之地的醉人春意,在洛阳的战乱惨象和豪士吴地的热情款待的两相对比中,称赞了扶风豪士的热情好客,不事权贵,表达了自己虽受知音知遇,却在国家危难、民生涂炭之际空怀绝世之才而无以报国的苦闷。
《扶风豪士歌》赏析
二十五岁,即仗剑去蜀,他乡远游的李白,素有游侠之义,与侠客豪士之辈历来有惺惺相惜的情感。安史之乱爆发的次年,诗人东奔吴地躲避战乱。在吴地,遇到了人称“扶风豪士”的侠义之士,并受到了对方的盛情款待。诗人感动于扶风豪士的热情好客,更钦敬于扶风豪士的豪放自守。避居扶风豪士家里时,有感而发,即兴作有此诗。
诗一开始,以“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的大手笔为全诗设置大的时代背景:天宝十五载(756)的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暮春三月的洛阳城里,安史叛军恣意横行,有如瀚海风起后飞沙走石的景象,惹得城中百姓怨声载道。站在洛阳西南的天津桥上俯视桥下的洛水血流成河,洛水两岸但见白骨如山。心怀“宴宇大定、海河清一”之愿的诗人目睹昔日东都的惨象,该是何等的绝望与痛苦!诗人起笔就营造了全诗大悲大痛的基调。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
国已不国,何谈保国,矢志报国的诗人东奔吴地以避乱战祸,从洛阳到吴地,路途迢远,沿途只见无数的难民像浮云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避乱之途就是亲眼目睹战祸惨象的路途,这一路上,诗人的心路经历了太多的血腥与残酷的洗礼,愈发沉重不堪。
”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这十句诗所营造的畅意和美的意境与前面四句诗所营造的凄厉残酷的意境截然不同。不期然,诗人竟在吴地遇到了侠义之人“扶风豪士”,对方不惜盛宴款待诗人,令诗人倍感欣喜。前四句写扶风豪士所居之地,环境静美,春意醉人。东方日出时分,早鸦啼鸣,宣告着祥瑞之事的前兆。在唐代以前,乌鸦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有吉祥和预言作用的神鸟,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常识传说。“人闲花落”,嘉宾耳闻早鸦佳音造访时,巧遇城门洞开洒扫落花一景,之前逃难途中所经历的惶速痛苦暂时都被这一地落花驱散了。梧桐杨柳拂过扶风豪士家中的井栏雕饰华美的井,让人不禁联想到“拂堤杨柳醉如烟”(清高鼎《村居》)的画境。后面盛赞扶风豪士的热情待客,扶风豪士堪称天下奇士,与诗人意气相投之际结下深厚的情谊,他并不倚仗位高压人,与诸嘉宾开怀对饮,珍罐相待,歌舞以乐,不醉不归,不尽兴不终。与开篇四句相比而言,这十句诗更像是闲来之笔。
可是我们素知李白善用大开大合之笔造跌宕之势,在最后的十句诗中,诗人笔锋再做陡转,从扶风豪士的热情款待中脱身出来,给自己一个直面心灵的机会他绝非一个沉溺于酣乐之中不知自拔的庸人,他说“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诗人以众所周知的战国四公子礼贤下士以至门客各三千来喻指扶风豪士敬贤慕士之举,却以不知他日谁人可报恩的发问表达了自己对朝中无人热衷朝堂之事以报答君王知遇之恩的隐忧,并为后文表达诗人意欲杀身报国的决心蓄势,笔法含蓄而有力。紧接着诗人就高声唱叹“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李白以热切的言辞表达了自己愿像南朝陈人江晖一样以抚剑、扬眉之举表示看轻生死以身报国的决心,以北人脱帽致笑的礼仪表达对知音之交的回报,以开怀痛饮表达欣逢知音的喜悦,诗人以自己开阔的胸襟、磊落的为人示人,希望用真诚的吟诗表达对知音的感遇之恩。这一段,诗人以率性天真之举,表达他急于报国的热切之情,颇为个性。扶风豪士虽然不是君王,但是他的“开心写意”使李白顿生知遇之感,李白恨不能杀身以报,以抒写报国无门的隐忧。“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在未句,诗人以张良为喻,张良先祖五代为韩相,秦灭韩后,为报灭国之仇他聚众归附刘邦并辅佐刘邦建立大汉。据传归附刘邦之前,张良在沂水桥上遇见黄石公得赠《太公兵法》。据传汉朝初平,张良自请引退跟着赤松子去学仙。李白化用张良之典,意在表达,他虽然也有归隐之意,但目下之所以没有效仿张良,是因为国运艰难,谗佞当道,他愿为辅弼的功业还未建成,拳拳报国心,沂水桥边的黄石公殷殷可鉴。全诗以国之殷忧起笔,以矢志报国结篇,诗人心系国事,一心报国的情感贯穿全诗,形成诗歌不可阻逆的情感冲击力。
这首古风,以七言为主,七言诗句共二十三句,形成整首诗整伤铿锵的音韵节奏,另有六句三言句式杂见其间,以简短之句形成诗歌音节上的起伏跳跃的同时,凸显诗人轻生死誓报国的志向。全诗以情感发展的脉络变化,自然分成三个部分,在转换自如的起承转合里,诗情四射,激情飞扬,文采四溢,让人感受到太白豪士的魅力。
相关阅读
岑参《暮春虢州东亭送李司马归扶风别庐》柳亸莺娇花复殷赏析-唐代古诗
李白《扶风豪士歌》洛阳三月飞胡沙赏析-唐代关于韵里江山的古诗
文章标题:李白《扶风豪士歌》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5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