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旅夜书怀注释】

开头两句表明地点、时间以及个人处境,为了更好地展开下文。危樯:高高的桅杆。危:高耸的样子。樯:指桅杆。

这两句写景非常阔大雄壮,这里面包含着杜甫的感情以及性格。因平野开阔,因此能看见星点遥挂如垂,因为大江流动,所以能看见月光下照如涌。

这是诗人不服气的话。意思是一般人都以为我是献赋蒙赏,依靠文章著名,哪知我的志向并不在文章呢!

这句是反话。杜甫是因为要救房琯、议论时政被当朝统治者所排斥而罢官的,并不是因为老病。罢官与漂泊有非常直接的关系,所以诗人想起了这件事。

沙鸥:杜甫用来自喻的形象。这不仅仅是悲伤更重要的是愤慨。最后两句意思是自己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旅夜书怀译文】

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江面上。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壮志未酬,最后却因文章而扬名,我仕途坎坷,最后也因年老多病而放弃。我这一生四处漂泊和什么相似呢?就像那天地间形单影只的沙鸥啊。

旅夜书怀-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旅夜书怀赏析1】

这首诗大概是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告别成都草堂,顺长江向东而行,至渝州、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时所写。作者由一生的坎坷经历联系所看到的腐败的朝廷,写下此诗,抒发了满腔的愤慨之情。

诗人在前两联中寓情于景,描绘了自己在旅途中所看到的夜色。首联从近处着手,交代了时间、地点及环境。第二联从另一个角度写远景。前一句写岸上,后一句写江中,作者的描述让人感到宇宙的苍茫无穷,构建了一种雄伟的境界。因此,这两句诗成为历代传诵的名句。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在自我解嘲中发出慨叹。前五句自谦中兼有自豪之意;第六句则借助解嘲抒发愤慨。诗人一直胸怀大志,却长期被压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怎不令他满腔愤慨。虽然这时杜甫已到晚年,既老且病,但这绝非他没有官职的主要原因,真正原因在于他受到了朝中权贵的排挤。这也是诗人郁郁寡欢、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尾联借景抒情,借此时的景象来形容诗人的境况——天地广阔,他却只能像沙鸥一般四处飘零。至此,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深刻地传达了出来,读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旅夜书怀赏析2】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傅思均)

【旅夜书怀赏析3】

《旅夜书怀》是杜甫的暮年之作。杜甫对自己在政治上有极高的期许,他的政治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他一生都不曾接近过这个理想。尤其到了暮年的时候,他在成都得以存身的庇护人严武死去,他被迫离开成都,携家沿江东下。不论唐王朝的命运还是他个人的生活,都在飘摇动荡之中。他回顾自己的平生,发出了“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自嘲。他的诗作越来越多,诗名越来越大,但仕途却越来越失意。在严武死之前,杜甫就已辞去了官职。这几乎也就意味着他放弃了在政治上的抱负。

自嘲的语气难掩心境的悲凉,心境的悲凉又投射到夜间所见的景物上。本应平静的夜晚,被杜甫写得动荡不安,微风吹动岸上的细草,星辰西落,明月东升,江中波涛滚滚。这些景物又被杜甫精心地组织成从近到远、从小到大的画面。细草微风、危樯孤舟,是近景,是夜色中微小的一个点;星辰明月、广阔的平野、流向远方的大江是远景,构成了从上到下的一幅广阔图景。在这幅广阔图景中,危樯孤舟更显渺小。而孤舟中正在失意伤神的诗人,内心深深地感到了渺小无助、孤独无依,就如同天地间漂泊的一只沙鸥,不知何处是归巢。

【旅夜书怀赏析4】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四月,杜甫的好友严武病逝,这不仅使诗人顿失生活的依靠,也让他惊觉成都或许将发生动乱。于是,就在这年的五月初,杜甫带着家小,离开了居住五年的浣花溪草堂,乘一叶孤舟,顺着岷江、长江往下游走。就在这一夜,小舟停靠在渝州到忠州途中的一处岸边,杜甫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当时诗人已经五十四岁了。

夜幕低垂,但诗人却不能成眠。他想到自己虽有报国之志与经世之才,却无从施展;好不容易能够有一段较为安逸的生活,又因时局的变异,竟落到了无处容身的地步,只能将全家的命运寄托在这艘小船上。前途茫然,诗人不知哪里才是安身立命的好去处,想到种种难以索解的生存大事,忍不住面对长江抒发情意,把满腔的身世之悲与飘零之感,化作这首传唱千古的诗篇。

本诗共八句,前四句写的是“旅夜”,后四句则写“书怀”。

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上句描写岸边,下句则写水面。在细草丛生、晚风轻拂的岸边,孤零零地停泊着一艘小舟,细长的桅杆高高地矗立在夜空。这两句没有一个动词,“细草微风”形容“岸”,“危樯独夜”修饰“舟”,连用两个名词词组,构成了一幅静态的景致。

继首联写近景,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转写远景。“大江”就是长江,关于写长江的名句,李白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然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传唱更广,原因就在描绘得十分佳妙,只两句就把川流不息的江河动态跃然于纸上,让我们看见平野辽阔,繁星低垂,江水奔腾而去,月轮在江面上闪动如涌。星空、江月连成一片,语势雄浑,让读者心中不自觉浮现出开阔的景象。

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表达诗人的理想不仅仅是投诗献赋,博取虚名,还希望能“致君尧舜上”,期待自己做出一番事业来。杜甫本就因为文章驰名,没想到担任左拾遗时,因上疏救房琯(音guǎn)而遭唐肃宗贬谪;担任工部员外郎时,又因人事不和而自动请辞;两次都不是因病老而辞官。因此,从“岂”“应”等用语,对照诗人的任官经历,更可看出字词表面和诗人内心想望的强烈对比。诗人怎会甘于如此毫无作为、默默而终呢?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评论这两句时,曾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意思是说杜甫一心要经世济民,故而说声誉岂是以文章著名;为官因为论事得罪当朝而辞退,却反说自己又老又病应该退休;诗人的说法如此高妙。这两句充分表现出诗人深沉的愤慨,更让我们了解其郁郁不得志的悲哀。

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乃是即景自喻,写诗人的飘零之感。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期的诗作,常见“鸥”的意象,诸如白鸥、春鸥、寒鸥、浦鸥、沙鸥、狎鸥、轻鸥等。然而从早期“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意气风发,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自我宽慰,心境之转折可见一斑。诗人感慨地说,我这飘然一身究竟像什么呢?唉!只不过是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鸥鸟浮泛于江海之上,不停地在那儿盘旋飘飞;对照诗人一生的离乱漂泊,同样是迁徙无定,直到老年,仍旧寄居一叶孤舟,这与沙鸥的命运岂不正好相似?“一”字和第二句的“独”字遥相呼应,映照出两者孤高的视觉意象。沙鸥之小对照天地之大,历来的诗论对此意象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小大之对比更可见沙鸥的渺小、无助,另一是说天地虽大、沙鸥虽小,但它却能悠游于天地之间,以小御大,气势反而可吞宇宙!形体的渺小并不能框限自由心志的去向。诗人在这两句中虽表露出自伤身世的遗憾,但最后以自问自答的“提问法”作结,似乎也想为此“心”做出安顿。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在诗人益见圆融的智慧观照下,一生的愤慨也罢,伤悲也罢,在最后这一问答,只见坦然接受的豁达。

黄河、长江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两条大河,也常被写入骚人墨客的作品之中。诗仙李白也有一首描写长江景致的诗作,常常被拿来和杜诗相评比,那就是《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这首诗就是在旅途中所作。《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两首诗都是旅途之作,也都有描写长江和夜景的诗句,但李白作品写在意气风发的二十六岁,杜甫作下此诗时已是饱历风霜的五十四岁,两者心境毕竟不可同日而语。单以描写长江的诗句来看,有论者以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相对照,杜甫诗句中的“星垂”“野阔”“月涌”“江流”有远景、有近景、有水面、有夜空,给人立体、壮阔的美感;反观李白诗句则较为平面,因此有高下之分。

(新店区北新小学教师 戴圣宗)

【旅夜书怀赏析5】

也是在船上,也是在江中,只不过是在漂泊。

所以,本诗的调子跟前面的王维和李白不同。

事实上,这是杜甫晚年的作品。那时他虽然也有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却其实是虚衔,并不能报效朝廷,只能以诗人之名著称于世。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完全无法实现。

所以说: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这两句话看起来是谦虚:我的文章并不怎么样,岂能问心无愧地享有虚名?我的身体又老又病,当然应该退休。但其实他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只不过当局冷漠,自己也无可奈何,只能像沙鸥那样孤独地漂泊在天地之间,无所依凭,没有出路。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就是这个意思。

然而杜甫就是杜甫,即便牢骚满腹,也大气磅礴。

那是一个春天的夜晚。微风吹拂着岸边的细草,有着高高桅杆的航船停泊在码头。天空中繁星密布直垂平野,更显得大地是那样辽阔静谧一望无垠。江流上明月高悬清光四射,仿佛与奔腾的波涛一齐涌动。细草是微弱的,孤舟是寂寞的,但星空和大江却是雄浑壮阔的。那么,在这广阔天地,做一只沙鸥又如何?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心灵应该自由。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千古名句。

天地一沙鸥,则是永恒的艺术形象。

【旅夜书怀赏析6】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草堂。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决计离蜀东下。此诗作于舟经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重庆市忠县)途中。诗的前四句写夜晚舟中所见:微风吹拂着长满细草的堤岸,诗人乘坐的船孤独地泊在江中。茫茫的平原上,星点遥挂如垂;江水涌动,江中月影也起伏如涌。这四句,一写近景,一写远景。尤其是颔联,气象雄浑阔大,是杜诗中写景名句,并寄寓着杜甫苍凉无托的心情。诗的后四句抒情:杜甫胸怀经世大志,所以说名岂以文章而著;官实因论事而罢,偏以老病自解。如今到处飘泊,正像飞翔于天地之间、无家可归的沙鸥!胸怀经纶而落魄漂零如此,杜甫心中的悲凉该有多深啊!人们总将此诗的颔联看作写景名句,其实是诗人对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不得实现以反语的形式表示极大的愤慨,同时也暗含着因不得志而郁郁寡欢、孤凄潦倒之感。

此诗旧注多编在永泰元年(765),以为杜甫东下经渝州、忠州时作,然景物描写不类;一说为大历三年(768)春寓湖北荆门作,似较旧说为妥。

首联写月色下舟中所见,细草在微风中摇动,桅杆高耸夜空,从诗人对景的感知中,也表现出他夜愁不寐的孤寂和危难之感。次联写江景极为开阔,由于江在平原,故可以看到地平线,闪烁的星星在远处与地接近,是谓之“垂”;月色又使水天浑一,所不同者,天上月色宁静,水中月色动荡,是谓之“涌”。非“垂”字不足以见平野之阔,非“涌”字无以知大江在流也,是谓之炼字。

三联自慨平生,盖唐代士人意识,读书着意在功名与文章之间,两句系倒装,即“文章岂著名耶,老病应休官矣。”盖杜甫在当时虽有诗名,但远没有得到应有的推重,有诗道:“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直到死去二十三年后,经过元稹白居易等的宣传,才为世所重。至于“老”“病”,当然是事实,但并非休官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朝廷忘记了他。言下有无尽感慨。

末联说到眼前,以迟暮之年,携着老妻和一群儿女,居然以舟为家,而且不知道归宿究竟在何处,诗人内心深处就永远盘旋着水上白鸥的影子,甚至感到自己也就是天地间一只沙鸥,荒寂、孤独、栖身无所。诗是随笔,但诗人的诗艺已臻炉火纯青,写景时又完全把自己放进去,故成杰作。

(周啸天)

旅夜书怀-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文章标题:旅夜书怀-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5945.html

上一篇:登高-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下一篇: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白居易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