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水曲》翻译译文
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蘋。
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渌水曲》赏析一
诗仅短短四句,却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妇女生活的风俗画面,勾勒出了人物瞬间的心理动态。
“渌水”,清澈的水;“明”,既是水本身的特点,也是阳光照射在水面的反光;“秋日”,与暴烈的夏日和寒凉的冬日不同,它光线和煦,给人以亲切之感。这样的光线,照耀着那清澈而平静的湖水,水面上闪动着片片粼光,真是美极了。“南湖采白蘋”,有如电影中的慢镜头,在一片秋阳闪耀的渌水之中,缓缓地推出了主人公。“白蘋”,一种水生植物,采之可食。采蘋人可能不止一个,但作者却把焦点凝聚在了一个人身上(这可从末句推知)。这位采蘋女子的外貌、服饰如何,作者没有交待,但这正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她可能亭亭玉立,也可能憨态可掬,她可能淡妆素裹,也可能穿红着绿。正是这样一位模糊朦胧而又真切可感的女子,在明镜般的湖面上,摇动一叶轻舟,时东时西、忽快忽慢地采摘白蘋,这该是多么令人惬意的事呵!。
然而,“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娇欲语”,极写荷花摇曳多姿的形态;“愁杀”,力状主人公愁闷之甚。本来正愉快地采着白蘋,怎么突然间愁了起来,甚而至于“愁杀”了呢?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经常处于流动变化之中,外物的刺激,最易于引发人或喜或悲的情感。“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写的便是由不曾愁到突然愁的心理变化。在本诗中,女主人公之愁盖因荷花触发而起。荷花,常用来象征女子的美貌。可以设想,当诗中女主人公看到“娇欲语”的荷花以后,她或许由荷花的娇艳联想到自己青春容颜的不能久驻而生愁,或许因自己的美貌无人赏识而生愁,也可能为自己不美满的爱情生活而生愁,但不管是哪种念头,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很少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变得非常强烈的愁绪。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和突然,似乎难以理解,但全诗妙处亦在于此:只写心理变化,却不说变化原因和过程,造成意义空白,让读者去填充。前人评此诗谓“风神摇漾,一语百情”(马位《秋窗随笔》),可谓知言。。
《渌水曲》赏析二
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一个“明”字,写出南湖秋月之光洁可爱。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苹。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苹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这两句诗,选词甚妙,设境奇绝,把荷花写活了,把境界写活了。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对此诗的理解,也有人认为是写一位男子在劳作中对爱人的思念。按这样理解,这首诗就与《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极为相似,它们都选择了渌水荡舟的背景。不过《关雎》中或愁或思,或得或喜,都溢于言表;而这首《渌水曲》虽也直言“愁杀”,但语气隐忍克制,如雾里看花,热泪欲零还住。《关雎》中由思而愁,由得而喜,情节十分完整,意态高雅,从容而颇具富贵气象;而《渌水曲》则似唯有无边愁怨,不着际涯,正是抉择其寂寞凄凉之状。《关雎》中,哀止于“反侧”;《渌水曲》中,心含悲凄仍不忘劳作,都可谓哀而不伤。
《渌水曲》创作背景
此诗写劳作之事,其作年难以考证。王琦《李太白年谱》、詹鍈《李白诗文系年》、裴斐《李白年谱简编》均不提此诗作年。
《渌水曲》古诗提要及诗中人物与地名
古诗提要:
《渌水曲》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乐府旧题,此诗当作于开元十四年(726) 。写女子秋日荡舟采苹时忆念爱人的情景。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蘋。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蘋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马位《秋窗随笔》云:“少陵‘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人’,太白‘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风神摇漾,一语百情。李杜洵敌手也。”
诗中人物与地名:
南湖:①即郎官湖,在今湖北武汉市汉阳,今涸。李白《寄王汉阳》有“南湖秋月白,王宰夜相邀”。②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市南。李白《渌水曲》有“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苹”。③指洞庭湖。因湖在岳阳之南,故名。李白《陪族叔邢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其二)有“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相关阅读:
《渌水曲》由李白诗歌网收集,为您整理了关于渌水曲的古诗原文、翻译(译文)、赏析(鉴赏)、创作背景时间等信息,为您学习欣赏李白的《渌水曲》诗词(诗歌)提供必要的帮助!
文章标题:渌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