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 古诗全文
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
叵而薄情夫,一行书也无。
泣归香阁恨,和泪掩红粉。
待雁却回时,也无书寄伊。
《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鉴赏
《尊前集》此词归于李白。从词的内容风格看,接近敦煌民间词,可能是民间曲辞而托名李白的。《草堂诗余》前集卷下作宋末陈达叟词,《历代诗余》卷九作南宋陈以庄词,皆误。
词中“衡阳雁”,犹云南飞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一行书”,用雁足传书故事。汉苏武出使匈奴,被放到北海冰雪中牧羊。汉昭帝派使者去要回苏武,匈奴诡称苏武已死。使者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射雁,雁足中带着信,说苏武在某大泽中。单于只得把苏武放回。又雁行排成“一”字,即一行书,这里语带双关,责怪丈夫人不如雁,雁有千声万字,他却一个字也不托飞雁捎来。
此词以思妇的口吻述说:秋雁打从作客北地的丈夫那边飞来,因此见雁思人。但是,雁能传书,他为什么不托大雁捎个信来呢?岂不是太薄情了吗?于是不禁转而怨恨起来,甚至气得哭了,发誓来春雁北归时也不给他带信。这种气愤和责怪,不免毫无根据,错怪对方,但却是情极而生,表明思念之深和悬望之切。要是一旦来书,不知该多么高兴和欣慰。词中痴语,怨语,实际上都是情语。从见雁起兴,到最后赌气罚咒,生动地表现了词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态,使这首词富于民歌风味。
《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古诗提要
《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此词见于《湘山野录》卷上,云魏泰见之于鼎州沧水驿楼,无名姓,后于曾布家见古集,知为李白作。
《菩萨蛮》为玄宗时教坊曲名。此词或以为眺远怀人之作,或以为游子思归之辞,情意缠绵,思致宛曲,情景交融,《花庵词选》举以与《忆秦娥》并称为百代词曲之祖。刘熙载《艺概》谓作于明皇西幸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五以菩萨蛮调名起晚唐,二词气衰飒,谓晚唐人作嫁名李白者。尔后,聚讼纷纭。王琦谓古本太白集无此二词。詹锳详考二词为宋本所无,断其为伪。杨宪益、任二北则就曲调起源考为非伪。他人从李白生平、词作风格、写作背景等考察,或以为真,或以为伪,迄今尚无定论。
《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留下的千余首诗歌和六十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1200 多年来震撼着广大人民的心魄。他不愧为人间少有的“谪仙诗人”,无与伦比的“一代诗豪”!
李白的诗,不但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继承、发展了屈原、庄周以来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融会前人的许多艺术手法,把古代诗歌艺术和散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形成了他特有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
相关阅读
《菩萨蛮·三月晦送春有集坐中偶书》原文翻译赏析视频-(宋)张元干作品
《菩萨蛮·回文》(雾窗寒对遥天暮)原文翻译赏析-纳兰性德诗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赏析视频-辛弃疾-宋词三百首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原文翻译赏析视频-陈克-宋词三百首
《菩萨蛮·早春》(晓寒瘦著西南月)原文翻译赏析-纳兰性德诗词
《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由李白古诗网收集,为您整理了关于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的古诗原文、翻译(译文)、赏析(鉴赏)、创作背景时间等信息,为您学习欣赏李白的《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诗词(诗歌)提供必要的帮助!
文章标题: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