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华观》赏析:
本诗先写远观太华道之景,石磴盘曲而上,烟笼雾锁之处,即是太华观所在,以显示观高远不凡。
次写近景,观主远游 ,道童闲来月下吹笛,清幽旷远之中,动人心旌,也表现出道家生活的逍遥自得。
寺观四周乱石如虎蹲踞,怪藤缠树如蛇飞动,描写生动而又给太华观增添了神异的色彩。最后引用传说,含蓄地点明了太华观同蓬莱仙山一样是道家的灵山胜境。
《太华观》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寻雍尊师隐居》都是李白十七、八岁隐居大匡山,寻仙访道的诗作。
大匡山与太华山乃同一山脉,紧紧相依,从大匡山大明寺逶迤西北上,走十余里即到太华观。好仙游的李白不仅与隐居于太华山中的雍尊师有来往,与太华观中修炼的道士也常有来往,《太华观》就是写访拜太华观道士的见闻,展示了古朴清幽的山中景色,描写了深山月下,笛声悠扬,仙子乘云的神仙境界。
这首七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应属李白的早期诗作。
①太华观:在今江油市大康镇境内太华山上,为道教庙宇。据《江油县志》载:“上有三峰,形如华岳 ”,故名太华。
②仙子:此指观主。
③“玉井”在太华观,井水甘美清冽,传说从井水中可照见前身和来世。这句意思是:传说中有一口玉井,从井内可以看见蓬莱仙山的十丈琼花,它在什么地方呢?
《太华山》 创作背景
好仙游的李白不仅与隐居于太华山中的雍尊师有来往,与太华观中修炼的道士也常有来往,《太华观》就是写访拜太华观道士的见闻,展现了古朴清幽的山中景色,描写了深山月下,笛声悠扬,仙子乘云的神仙境界,暗示观主外出云游,访仙未遇。
此诗在《龙安府志》、《彰明县志》、《江油县志》(光绪版)都收录了。《龙安府志·人物志》载:“唐,毛真人,在太华山修炼,道成仙去,今太华观乃其遗迹。”大匡山与太华山乃同一山脉,紧紧相依,从大匡山大明寺逶迤西北上,走十余里即到太华观。
《太华观》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留下的千余首诗歌和六十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1200 多年来震撼着广大人民的心魄。他不愧为人间少有的“谪仙诗人”,无与伦比的“一代诗豪”!
李白的诗,不但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继承、发展了屈原、庄周以来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融会前人的许多艺术手法,把古代诗歌艺术和散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形成了他特有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
相关阅读
《李白《太华观》》由李白古诗网收集,为您整理了关于李白《太华观》的古诗原文、翻译(译文)、赏析(鉴赏)、创作背景时间等信息,为您学习欣赏李白的《李白《太华观》》诗词(诗歌)提供必要的帮助!
文章标题:李白《太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