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别离

首页 > 李白古诗 > 杂言古诗 > 时间:2022-05-29 09:07 作者:李白

远别离 古诗全文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参考资料:远别离-百度百科 远别离-百度汉语

远别离

远别离【注释】

①《远别离》:乐府“杂曲歌辞”名。

②皇英:即娥皇、女英,传说为尧之二女,舜之二妃。

③潇湘:即潇水、湘水。湘水自广西流入湖南,至零陵汇于潇水,又北流入于洞庭湖。

④"海水”二句:意谓舜与二妃生死之别,其苦如海水之深,无有底止。

⑤惨惨:无光貌。冥冥:阴晦貌。二句写舜与二妃离别之景。

远别离

⑥皇穹:苍天。此指朝廷。二句意谓窃恐己之忠诚不见察于朝廷,即使上书建言,亦无补于事。二句次序或有颠倒,以致失韵。⑦凭凭:雷盛貌。二句意谓时局极为险恶,即使如尧舜之君,大祸当前,也只得拱手让出江山。

③前句臣指贤臣,后句臣指奸臣。二句意谓君若失去贤臣则地位将发生动摇,而奸臣当权则如鼠为虎,凶恶异常。

@传说尧晚年德衰,为舜所囚。见《史记·五帝本纪》张守节

《史记正义》。

@野死:死于郊野。传说勤于民事,死于苍梧之野。见《国语鲁语》韦昭注。

九疑:山名,在今湖南宁远县境。其山九峰皆相似,故名九疑。

传说死葬于此。

重瞳:指舜。传说有两瞳子。帝子:指舜二妃娥皇、女英。

苍梧:古称今湖南与两广交界处一带为苍梧。九疑山亦名苍梧山。传说舜出巡,二妃追之不及。舜死,二妃于竹间啼哭,洒泪于竹,即今洞庭一带有名的湘妃竹。

远别离

远别离【题解】

天宝十二载入长安无所建言,离长安南下宣州时作。“远别离"者,李白与心目中“圣明天子”玄宗及太平盛世之诀别也。诗托言舜与二妃之生离死别,寄其理想破灭之悲枪。诗涉朝政,情在难言,诗旨迷离悄恍,神龙见首不见尾。然云开雾破处,偶露其一鳞半爪,即“我纵言之将何补……”与“君失臣兮龙为鱼……”数句。

《远别离》为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七十二列入《杂曲歌辞》。《楚辞》中有“悲莫悲兮生别离”。《古诗十九首》中有“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后人拟之,梁简文帝有《生别离》,刘宋吴迈有《长别离》,李白改为《远别离》。天宝后期,唐玄宗荒于朝政,李林甫、杨国忠撞权,李白忧之,故借古题以讽时弊,意在着明人君失权之戒。本篇见于《河岳英灵集》,当作于天宝十二载(753)以前。此篇是太白学骚体诗的名作。其词断而复续,乱而实整。看似逻辑混乱,语言迷离错综,实则主题明确,言无虚设。“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是一篇主旨。“尧幽囚,舜野死”是一篇警策,诗中以皇、英二女寻虞于洞庭起兴,又以二女望苍梧而痛哭不已结束,均与人君失权丧身有关。此诗之所以写得迷离倘恍,大概与诗旨不好明说有关,因此只好神龙藏身于云雾之中,偶见只爪,任人猜度了。

《远别离》翻译译文

远别离啊,古时有尧之二女娥皇、女英在洞庭湖之南、潇湘的岸边,在为与舜的远别而恸哭。

洞庭、湘水虽有万里之深,也难与此别离之苦相比。

她们只哭得白日无光,云黑雾暗,感动得猿揉在烟雾中与之悲啼!鬼神为之哀泣,泪下如雨。

现在我提起此事有谁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呢?

我的一片忠心恐怕就是皇天也不能鉴照啊。我若说出来,不但此心无人能够理解,还恐怕要由此引起老天的雷霆之怒呢?

远别离

到了这个份上,就是尧也得让位于舜,舜也得让位于禹。

国君若失去了贤臣的辅佐,就会像神龙化之为凡鱼;奸臣一旦把持了大权,他们就会由老鼠变成猛虎。

我听说,尧不是禅位于舜的,他是被舜幽囚了起来,不得已才让位于舜的。舜也是死在荒野之外,死得不明不白。

结果,他葬在九疑山内,因山中九首皆相似。娥皇和女英连她们丈夫的孤坟也找不到了。

于是这两个尧帝的女儿,只好在洞庭湖畔的竹林中痛哭,泪水洒到竹子上,沾上了点点斑痕。最后她们一起投进了湖水,随着风波一去不返。

她们一边痛哭,一边遥望着南方的苍梧山,因她们与大舜再也不能见面了,这才是真正的远别离啊。

要问她们洒在竹子上的泪痕何时才能灭去,恐怕只有等到苍梧山崩、湘水绝流的时候了。

《远别离》赏析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帝尧曾经将两个女儿(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嫁给舜。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这个传说,使得潇湘洞庭一带似乎几千年来一直被悲剧气氛笼罩着,“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一提到这些诗句,人们心理上都会被唤起一种凄迷的感受。那流不尽的清清的潇湘之水,那浩淼的洞庭,那似乎经常出没在潇湘云水间的两位帝子,那被她们眼泪所染成的斑竹,都会一一浮现在脑海里。所以,诗人在点出潇湘、二妃之后发问:“谁人不言此离苦?”就立即能获得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接着,承接上文渲染潇湘一带的景物:太阳惨淡无光,云天晦暗,猩猩在烟雨中啼叫,鬼魅在呼唤着风雨。但接以“我纵言之将何补”一句,却又让人感到不是单纯写景了。阴云蔽日,那“日惨惨兮云冥冥”,就像是说皇帝昏聩、政局阴暗。“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正像大风暴到来之前的群魔乱舞。而对于这一切,一个连一官半职都没有的诗人,即使说了,也无补于世,没有谁能听得进去。既然“日惨惨”、“云冥冥”,那么朝廷就不能区分忠奸。所以诗人接着写道:我觉得皇天恐怕不能照察我的忠心,相反,雷声殷殷,又响又密,好像正在对我发怒呢。这雷声是指朝廷上某些有权势的人的威吓,但与上面“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相呼应,又像是仍然在写潇湘洞庭一带风雨到来前的景象,使人不觉其确指现实。

远别离

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这段议论性很强,很像在追述造成别离的原因:奸邪当道,国运堪忧。君主用臣如果失当,大权旁落,就会像龙化为可怜的鱼类,而把权力窃取到手的野心家,则会像鼠一样变成吃人的猛虎。当此之际,就是尧亦得禅舜,舜亦得禅禹。诗人说:不要以为我的话是危言耸听、亵渎人们心目中神圣的上古三代,证之典籍,确有尧被秘密囚禁,舜野死蛮荒之说啊。《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载:尧年老德衰为舜所囚。《国语·鲁语》:“舜勤民事而野死。”由于忧念国事,诗人观察历史自然别具一副眼光:尧幽囚、舜野死之说,大概都与失权有关吧?“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舜的眼珠有两个瞳孔,人称重华。传说他死在湘南的九嶷山,但九座山峰联绵相似,究竟何处是重华的葬身之地呢?称舜墓为“孤坟”,并且叹息死后连坟地都不能为后人确切知道,更显凄凉。不是死得暧昧,不至于如此。娥皇、女英二位帝子,在绿云般的丛竹间哭泣,哭声随风波远逝,去而无应。“见苍梧之深山”,着一“深”字,令人可以想象群山迷茫,即使二妃远望也不知其所,这就把悲剧更加深了一步。“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斑竹上的泪痕,乃二妃所洒,苍梧山应该是不会有崩倒之日,湘水也不会有涸绝之时,二妃的眼泪自然没有止期。这个悲剧实在是太深了。

诗所写的是二妃的别离,但“我纵言之将何补”一类话,分明显出诗人是对现实政治有所感而发的。所谓“君失臣”、“权归臣”是天宝后期政治危机中突出的标志,并且是李白当时心中最为忧念的一端。元代萧士赟认为玄宗晚年贪图享乐,荒废朝政,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杨国忠,边防交给安禄山、哥舒翰,“太白熟观时事,欲言则惧祸及己,不得已而形之诗,聊以致其爱君忧国之志。所谓皇英之事,特借指耳。”这种说法是可信的。李白之所以要危言尧舜之事,意思大概是要强调人君如果失权,即使是圣哲也难保社稷妻子。后来在马嵬事变中,玄宗和杨贵妃演出一场远别离的惨剧,可以说是正好被李白言中了。

远别离

诗写得迷离惝恍,但又不乏要把迷阵挑开一点缝隙的笔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这些话很像他在《梁甫吟》中所说的“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轰震天鼓。……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不过,《梁甫吟》是直说,而《远别离》中的这几句隐隐呈现在重重迷雾之中,一方面起着点醒读者的作用,一方面又是在述及造成远别离的原因时,自然地带出的。诗仍以叙述二妃别离之苦开始,以二妃恸哭远望终结,让悲剧故事笼括全篇,保持了艺术上的完整性。

诗人是明明有许多话急于要讲的。但他知道即使是把喉咙喊破了,也决不会使唐玄宗醒悟,真是“言之何补”。况且诗人自己也心绪如麻,不想说,但又不忍不说。因此,写诗的时候不免若断若续,似吞似吐。范梈说:“此篇最有楚人风。所贵乎楚言者,断如复断,乱如复乱,而辞意反复行于其间者,实未尝断而乱也;使人一唱三叹,而有遗音。”(据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转引)这是很精到的见解。诗人把他的情绪,采用楚歌和骚体的手法表现出来,使得断和续、吞和吐、隐和显,消魂般的凄迷和预言式的清醒,紧紧结合在一起,构成深邃的意境和强大的艺术魅力。

《远别离》鉴赏

诗用古乐府旧题,通过对舜与他两个妃子死别之苦的描写,抒发了沉重的现实感慨,所谓“托吊古以致讽焉”(沈德潜语)。

开篇六句,点明事件,渲染出浓郁的悲凉气氛。据传说,娥皇、女英是尧的女儿,舜的妃子。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在这里,诗人以“远别离”发端,将本事予以高度概括,而后大笔一挥:“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这是生死之别永无见期之苦,这是深如海水无有底止之苦。“谁人不言”,以诘问语气出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感染。

日惨惨”五句以似连似断的隐约笔法,借日惨云冥、猩啼鬼啸、雷声震怒的景象,既实写洞庭、潇湘一带阴惨的氛围,又隐指现实社会的昏暗、政治气候的恶劣。“我纵言之将何补?”一语破的,发人深思。天宝末年,玄宗迷恋声色,荒废朝政,加以群小弄权,国势岌岌可危。当此之际,且不说诗人无由进言,即令进言又有何补呢?皇帝能鉴察他的一片忠心吗?会不会发雷霆之怒呢?这些话诗人不明说,而是借“皇穹”、“雷怒”予以象征,“盖诗家变幻至此,若一说煞,反无归著处也。惟其极尽迷离,乃即其归著处”(翁方纲语)。

尧舜当之亦禅禹”,以突兀之势,跳到人们面前,初看几令人不知其所云。细绎其意,可以看出,它既是对上文的紧承,又是对下文的开启。“当之”的“之”,似隐指安史乱中玄宗不得已而让位于肃宗一事。当时,“君失臣”、“权归臣”的现象极为突出,诗人意思在说:在那“龙为鱼”、“鼠变虎”的情况下,迫于压力,即使尧对舜、舜对禹也不得不禅让出权位。传说中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总被蒙上一层圣洁的色彩,以今度古,则古事亦有可疑。“或云”二句,引用古书说法,拈出尧被舜幽囚、舜野死蛮荒二事,回应“君失臣”、“权归臣”二句,进一步突出了历史上权位之争的残酷;而“九疑”二句,则借舜死后留下的一座无人知晓其确切地点的“孤坟”,极力渲染失权者结局的凄凉。

以上所写看似题外之话,实际上都与“远别离”有着或暗或明的联系。舜凄凉地死去了,娥皇与女英二位帝子哭泣于绿云般的翠竹之间,而哭泣之声“随风波兮去无还”,这是何等的悲凉!由“”到“恸哭”,再到“远望”,而远望的结果竟是“见苍梧之深山”,连丈夫的“孤坟”也不知其所在,自然要泪下如雨了。相传二妃将沉湘水,望苍梧而泣,泪洒竹上,竹尽生斑如泪痕,因称湘妃竹。“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两句,即由此生发。苍梧山本不会崩毁,湘江水也不会断绝,这里却说山崩水绝之日,二妃洒在竹上的斑斑泪痕才会消灭,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人物悲恨的永久性。结句之“泪”乃由上面的“泣”、“恸哭”形成,又与开篇之“苦”关合,从而愈发突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使人一唱三叹,而有遗音”(范梈《李诗选》)。。

《远别离》古诗提要及诗中人物与地名

古诗提要:

《远别离》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乐府诗。唐天宝年间,唐玄宗荒于朝政,李林甫、杨国忠擅权,李白忧之,故借古题以讽时事,意在著明人君失权之戒。此诗见于《河岳英灵集》,当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以前。

这首诗通过娥皇、女英二妃和舜帝生离死别的故事,表现远别离的悲哀,并从故事中引出“尧幽囚”、“舜野死”的传说,说明人君失权的后果。“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全诗议论、抒情和情景描写穿插得妥帖自然,以娥皇女英事开头,又以其事作结,既保持了结构上的完整性,又令人领略了悲剧式的崇高之美,艺术手法与诗歌主旨并行不悖,体现了李诗行云流水的风格。

远别离

乐府旧题。作年、背景与寓意多异说,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三谓天宝年间,玄宗荒废政事,政权归李林甫、杨国忠,兵权归安禄山、哥舒翰,李白有感而作。今人多从此说。王世懋《艺圃撷馀》谓刺肃宗上元元年(761)李辅国劫幽玄宗事;陈沆《诗比兴笺》卷三谓刺天宝末(756)玄宗入蜀赐死杨妃事;然此诗已收入《河岳英灵集》,写作年代当不迟于天宝十二载(753),上述二说非。今人亦有谓天宝五载(746)李白伤好友崔成甫被贬湘阴而作;或谓天宝十一载(752)李白至幽州目睹安禄山谋叛而作。诗中写娥皇、女英与舜死别之故事以及尧幽囚、舜野死之传说,渲染阴沉凄惨气氛,表现对人君失权、政治昏暗之深切忧虑。诗为骚体,全用比兴手法。诗中“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两句,“大意谓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失其权则虽圣哲不能保其社稷妻子焉,其祸有必至之势也”(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三),旨意深切,为历代传诵之名句。

诗中地名:

九疑:九疑山,即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因山有九峰皆相似,故名九疑山。相传舜葬此。李白《远别离》有“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有“烟绵横九疑,漭荡见五湖”。《江西送友人之罗浮》有“桂水分五岭,衡山朝九疑”。《嵩山采菖蒲者》有“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箜篌谣》有“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

苍梧:①即苍梧山,一名九疑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相传舜死葬于此。李白《远别离》有“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有“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山鹧鸪词》有“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赠饶阳张司户燧》有“朝饮苍梧泉,夕栖碧海烟。”《赠宣州灵源寺冲(一作“仲”)溶公》有“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有“钓台碧云中,邈与苍梧(一作苍岭)对”。《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有“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梁园吟》有“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入江夏北市门见访却之武陵立马赠别》有“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赠从弟宣州长史昭》有“何意苍梧云,飘然忽相会。”《留别贾舍人至》(其一)有“徘徊苍梧野,十见罗浮。”《泾川送族弟錞》有“叹息苍梧凤,分栖琼树枝。”《赠卢司户》有“白云遥相识,待我苍梧间。”  ②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北云台山。相传此山一名郁州山,是从苍梧(今湖南宁远县南)飞来,故亦名苍梧山,先前在海中,后泥沙淤涨,今与大陆相连。李白《哭晁卿衡》有“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③郡名,即梧州,属岭南道,今为广西梧州市。李白《黄葛篇》有“苍梧大火落,暑服莫轻掷。”

洞庭:洞庭湖,又名云梦泽,在今湖南。李白《远别离》有“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临江王节士歌》有“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有“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有“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有“帝子隔洞庭,青枫满潇湘”。《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有“昨夜声阊阖来,洞庭木叶骚人哀”。《送贺监归四明应制》有“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送长沙陈太守二首》(其二)有“洞庭乡路远,遥羡锦衣”。《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杲流澧州》有“洞庭破秋月,纵酒开愁容”。《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有“回飚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其一)有“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其二)有“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其四)有“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其五)有“帝子潇湘去不返,空余秋草洞庭间”。《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有“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有“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军”。《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有“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荆州贼乱临洞庭言怀作》有“修蛇横洞庭,吞象临江岛”。《郢门秋怀》有“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书情赠蔡舍人雄》有“舟浮潇湘月,山倒洞庭波”。《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有“因为洞庭叶,飘落之潇湘”。《寄从弟宣州长史昭》有“五落洞庭叶,三江游未还”。《送郗昂谪巴中》有“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另有《答裴侍御先行至石头驿以书见招期月满泛洞庭》、《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秋登巴陵望洞庭》。

湘水:即今湖南湘江。李白《远别离》有“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有“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送长沙陈太守二首》(其一)有“湘水回九曲,衡山望五峰。”《白云歌送友人》有“君今还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有“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江水”。《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有“日晚湘水绿,孤舟无端倪”。《行路难》(其三)有“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门有车马客行》有“廓落无所合,流离湘水滨”。《送长沙陈太守二首》(其二)有“七郡长沙国,南连湘水滨”。

潇湘:今湖南湘江与潇水于零陵县合流后称潇湘,与上游漓湘、下游蒸湘合称三湘。李白《古风》(美人出南国)有“归去潇湘沚,沉吟何足悲”。《远别离》有“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有“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书情赠蔡舍人雄》有“舟浮潇湘月,山倒洞庭波”。《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有“因为洞庭叶,飘落之潇湘”。《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有“帝子隔洞庭,青枫满潇湘”。《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有“明晨去潇湘,共谒苍梧帝”。《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有“《怀沙》去潇湘,挂席泛冥渤”。《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其四)有“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其五)有“帝子潇湘去不返,空余秋草洞庭间”。《郢门秋怀》有“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秋夕书怀》有“感此潇湘客,凄其流浪情”。《清平乐》(其四)有“抛人远泛潇湘,欹枕悔听寒漏,声声滴断愁肠”。

 

《远别离》由李白古诗网收集,为您整理了关于远别离的古诗原文、翻译(译文)、赏析(鉴赏)、创作背景时间等信息,为您学习欣赏李白的《远别离》诗词(诗歌)提供必要的帮助!

文章标题:远别离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iwen/710.html

上一篇: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下一篇:赠裴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