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高句骊》(金花折风帽)

首页 > 李白古诗 > 诗词歌赋赞序 > 时间:2019-01-09 19:58 作者:李白

高句骊

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

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参考资料: 高句骊-百度汉语

李白《高句骊》(金花折风帽)

高句骊》翻译注释

李白《高句骊》(金花折风帽)

有一位戴着金花帽子的高句丽男子,骑着白马姗姗来迟。

舒展广袖翩翩起舞,舞姿迅捷如海东青一般。

《高句骊》赏析

《高句骊》此诗作于天宝元年(742)  ,时李白在朝,因目睹高丽来使,即所见而咏之。金花、折风帽、广袖、白马,写高丽来使服饰和坐骑之美。

李白《高句骊》(金花折风帽)

《高句丽》一诗以简洁、生动的笔墨取胜,比北周王褒作《高句丽》晚了大约二百年,距唐王朝摧毁高句丽政权也将近百年,可以想见,李白与高句丽后人是有过直接接触的。唐代有大批高句丽人移居到中原地区甚至黄河以南。这些移居中原的高句丽人在一定时期内仍保持着他们独特的民族风习,因而再现于李白诗笔之下。

据《魏略》记叙:“高丽好歌舞,其人自喜跪拜。大加主著帻,帻无后。小加著折风,形如弁。”又据梁元帝《职贡图》云:“高丽妇人衣白,而男子衣缬锦,饰以金银。贵者冠帻,而后以金银为鹿耳加之帻上。贱者冠折风。”所以,《翰苑》中说高句丽族“插金羽以明贵贱”。

折风是一种像汉族人所戴的帽子,本来是高句丽中的“贱者”所用,不加金饰。李白诗中却说“金花折风帽”,可见李白写的这位高句丽人是一个身份卑贱但是却有经济实力插金戴银的男子。由于高句丽已经亡国,旧日的等级制度摧毁殆尽,这些移居中原的高句丽后裔一方面保留着本民族的习俗,另一方面也不受等级制度的约束,所以出现了镶嵌着金花的折风帽。

李白《高句骊》(金花折风帽)

其实这位男子是一位舞者。高句丽亡国之后,相当多的高句丽人内迁,其中就有好多乐舞之人。唐中宗时期,这帮人不受待见,大多流浪江湖。唐玄宗时期,岐王李范跟李隆基请示,又把这个高句丽乐舞斑子搭了起来。金花帽白马广袖,这是当时乐舞之人的标准服饰。李白曾在李范家做客,看到了高句丽舞者的高妙舞艺,因此作了这首诗。

海东来的鸟指海东青,中文名鹧应,即肃慎语“雄库鲁”,意为世界上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有“万鹰之神”的含义。传说中十万只神鹰才出一只“海东青”。海东青不单纯是一种真正存在的物种,类似于汉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根据《山海经》记载,很有可能是肃慎地大荒之中的九凤。后世海东青形象渐小,是海东青世俗化的结果。《本草纲目·禽部》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

《高句骊》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高句骊》(金花折风帽)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留下的千余首诗歌和六十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1200 多年来震撼着广大人民的心魄。他不愧为人间少有的“谪仙诗人”,无与伦比的“一代诗豪”!

李白的诗,不但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继承、发展了屈原、庄周以来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融会前人的许多艺术手法,把古代诗歌艺术和散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形成了他特有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

 

相关阅读

《李白《高句骊》(金花折风帽)》由李白古诗网收集,为您整理了关于李白《高句骊》(金花折风帽)的古诗原文、翻译(译文)、赏析(鉴赏)、创作背景时间等信息,为您学习欣赏李白的《李白《高句骊》(金花折风帽)》诗词(诗歌)提供必要的帮助!

文章标题:李白《高句骊》(金花折风帽)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iwen/9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