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二首其一·兰叶春葳蕤
张九龄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人名片】
张九龄(678-740)
字号:字子寿
籍贯: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
作品风格:自然质朴,感情真挚
诗人小传: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名相。他曾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担任宰相。任相期间,不避利害,敢于谏诤,为中国封建盛世“开元之治”的出现作出了积极贡献,后因李林甫进的谗言而被罢相,黜为荆州长史。张九龄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在他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所作有《曲江集》。张九龄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感遇二首⊙其一注释】
张九龄以《感遇》为题,作有五言古诗十二首,此处所选的为第一首和第七首。
葳蕤(wēi ruí):指草木茂盛且枝叶下垂貌,《楚辞·七谏·初放》有“上葳蕤而防露兮”句。
桂华:即桂花,古代花、华二字往往相通。
林栖者:居住在深林中的人,指隐士。
坐:介词,因为、由于、为着。
【张九龄·感遇二首⊙其一译文1】
兰叶在春季茂盛纷披,桂花在秋天皎洁璀璨,它们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啊,共同形成了美好的季节。有谁知道那些栖息在密林中的隐士,听闻此事而与兰、桂互相钦佩呢?因为他们知道草木有自己的愿望,何必贪求美人来攀折?
【张九龄·感遇二首⊙其一译文2】
兰草在春天枝叶纷披,桂花在秋天清雅皎洁。
欣欣向荣充满着生机,春秋自然成为好季节。
谁想到那些林中隐士,闻到了芳香满怀喜悦。
草木的芬芳出于本性,哪里希望美人赏识攀折!
【张九龄·感遇二首⊙其一译文3】
春天的兰草葱郁繁茂,秋天的桂花皎明净洁。
欣欣向荣充满着生机,各自适应美好的季节。
谁知道那些林中隐士,闻到了芳香深加爱悦。
花木的芬芳出于本性,何求于美人赏识攀折。
【张九龄·感遇二首⊙其一赏析1】
所谓“感遇”,就是感怀自己的遭际、抒发自己的理想,唐诗中以此为题者很多,比如陈子昂有《感遇》诗三十八首、李白有《感遇》诗四首、柳宗元有《感遇》诗二首,等等。张九龄的十二首《感遇》均为五言古诗,细细品味其中意趣,主要以抒发理想、自诩清高为主,而感伤遭际的内容约略隐含其中,却并非主流。
本诗是他的第一首《感遇》诗,以传统的“香草美人”之手法,把自己比拟为春兰和秋桂,在大自然中自由生长、欣欣向荣,既茂盛而又皎洁,只求保持“本心”,而并不求他人的理解,更不求他人的荐举。孔子曾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不求别人理解,只育个人品德,这是很好理解的,但对于不求他人荐举--也即诗中“何求美人折”句--所表现的则非儒家意趣,而是道家的隐者之志。诗中也很明确地出现了隐士形象--“林栖者”,说隐士和兰、桂“相悦”,也就是说隐士和兰、桂的志趣、品德是相同的,更进一层来说,也与诗人情投意合。诗人既以兰、桂自况,也自命为隐士,不求他人赏识、荐举,因此这里的“美人”是比喻君王或权贵。
张九龄弱冠即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并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此后他的宦途并不一帆风顺,曾被外放,也一度因理念与主政者不和而辞官归乡,年过四十才再次回到都城长安,受到宰相张说的赏识,张说罢相后再受牵连而被外放,为相后再遭李林甫谗言而罢--这首诗正是作于他罢相后,因宦途不如意而自剖心曲,自诩高洁,言不必“美人折”。古代士大夫往往外儒而内道,达则出仕,兼济天下,退则深隐林泉,这是非常普遍的思潮,非独张九龄为然。
张九龄的《感遇》诗中,这种隐士风味非常浓厚,也并非独此一篇。
〖延展链接〗
胡震亨《唐音癸签》:“张曲江五言以兴寄为主,而结体简贵,选言清泠,如玉馨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沈德潜《唐诗别裁》:“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宇(子昂)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张曲江襟情高迈,有遗世独立之意,《感遇》诸诗,与子昂称岱、华矣。”
【张九龄·感遇二首⊙其一赏析2】
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来描写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是出自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更不希望别人来摧折他的“本心”。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
文章标题:《感遇二首其一·兰叶春葳蕤》原文翻译赏析视频-张九龄-五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tsy/2001.html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