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李白二首其二·浮云终日行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诗人名片】
杜甫(712—770)
字号:字子美,号少陵
籍贯: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
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诗人小传: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曾担任过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而被贬为华州参军,后辞官归隐于成都,建草堂而居。剑南节度使严武荐其为属官,杜甫全家因而移居四川奉节,两年后他离开奉节,辗转流离于江陵、衡阳一带,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病逝于湘江的一艘小船中。
杜甫半生漂泊,又经安史之乱,惯见民间疾苦,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毕见于作品之中。青年时代他亦怀抱大志,与李白等人交游,诗风较为明快、恣意,中年后则变为沉郁顿挫,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此被誉为“诗史”。尤其在律诗上,他表现出了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后人也因而赞其为“诗圣”,诗而能成圣者,唯杜甫一人而已。唐诗人元稹评价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诗经》里的国风)、骚(屈原的《离骚》),下该沈(沈佺期)、宋(宋之问),言夺苏(苏味道)、李(李峤),气吞曹(曹操)、刘(刘备),掩颜(颜延之)、谢(谢灵运)之孤高,杂徐(徐陵)、庾(庾信)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注释】
局促:原意为空间的狭小,这里借指时间的紧促、急迫。
冠盖:官员的冠服和车乘,这里是指代官宦。
京华:京城的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荟萃之地,故名。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译文1】
浮云终日不停地飘浮,出外远行的人啊,已经很久了还不见回来。我一连三个晚上都梦见你啊,足见你对我的深情厚意。当梦中的你离去的时候,总是如此地匆促,反复说明来一趟是多么不容易。江湖之上,风波频发,我真害怕你乘舟之时不慎落水啊。你出门之际搔一搔满头白发,似在慨叹平生志向难以达成。在这京城之地,到处都是达官显贵,而只有你一人不容于流俗,独自憔悴。谁说天网恢恢,公平无欺,为什么你到来老反而获罪呢?你一定会赢得千秋万代的盛名啊,但恐怕只是寂寞的生后之事了。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译文2】
天上的浮云整日飘来飘去,远方的游子怎么久久不归。
一连三夜都梦中与你相会,可知你对我多么深情厚意。
告别时你常显得局促不安,愁苦地诉说来路艰险不易。
江湖上行船多有急风恶浪,千万当心不要让船只翻毁。
你出门时还搔着满头白发,好像辜负了平生凌云壮志。
京城中达官贵人到处都是,唯有你才落得这样的憔悴。
谁说是天道公平宽广无限,为何到老你反而无辜受累?
你的声名将千秋万代流传,可那已是你寂寞身后之事。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译文3】
天上的浮云整日飘来飘去,远方的游客怎么久久不归。
一连三夜都梦见与你相会,足见你对我多么深情厚谊。
告别时你总显得局促不安,愁苦地诉说来路艰险不易:
江湖上航行多有险风恶浪,总是担心我的行船会翻毁。
你出门时还搔着满头白发,好像辜负了平生凌云壮志。
京城中达官贵人充斥拥挤,高洁如你却落得这样憔悴!
谁能说天道公平宽广无限,为何到老还如此含冤受累!
你的声名将千秋万代流传,可是生前却这般悲凉孤寂。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赏析1】
《梦李白》其一只是对友人的深切怀念而已,这第二首则附著了更深刻的思想。开篇先以远游以喻李白之被远逐,再写“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这是和第一首基本相通的内容。“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又是对李白落水而亡的传言的怀疑,与“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含义相同。然而紧接着从“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开始,则转而描写李白的志向和风骨。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是千古警句,短短十字,即将一位不合流俗,不与腐朽官僚同流合污的士人形象烘托于纸笔之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之句,语出《老子》,本意是指作恶者必遭惩罚,用在这里,加以“孰云”二字,却作了无奈、愤懑的反问:为什么那些“冠盖”之人作恶多端,无益于国,却仍然显赫,似李白这般高洁之士反倒会罹入罗网之中呢?天意真的公平吗?然后结句先作一扬,说“千秋万岁名”,李白你一定能够赢得千古盛名的啊;继而又作一抑,说“寂寞身后事”,只是盛名都在身后,你在生之时恐怕会历经种种坎坷,难逃此等罗网吧。待等死后,寂寞无知,后世盛名种种,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是对不公世道的鞭笞,是对李白遭遇的同情,使得全诗从怀人、思友更上一个层次,充满了悲天悯人的志士的情怀。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赏析2】
本篇记诗人三次频梦李白,着重刻画了他梦中所见李白的憔悴形象,为李白的不幸鸣不平。特别是最后两句进一步揭示了历史上伟大人物在世时的寂寞不幸和死后声名不朽的可悲的矛盾现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杜甫·梦李白二首赏析】
《梦李白二首》,上篇以“死别”发端,下篇以“身后”作结,形成一个首尾完整的结构;两篇之间,又处处关联呼应,“逐客无消息”与“游子久不至”,“君今在罗网”与“孰云网恢恢”,等等。但两首诗又各有不同,上篇写对李白当前处境的关注,下篇写对他生平遭际的同情;上篇的忧惧之情专为李白而发,下篇的不平之气兼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总之两首记梦诗既相关又不雷同,全为至诚至爱之文字。
这两首记梦诗,是杜甫想念李白而作,表达了他对李白深切的思念之情。这两首诗是分别按照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来写的。上篇写第一次梦到李白时的心理,表明诗人对李白前途吉凶的关切;下篇写梦里见到的李白形象,抒发了诗人对李白不幸遭遇的无限同情。
上篇开头的“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两句,好似突然刮起的阴风,使全诗顿时笼罩在一片悲凉的气氛之中。诗人要记梦,先写离别;未写离别,先写到死,用死别来衬托生离,写尽李白被流放到遥远的异域、久无音信给诗人带来的巨大苦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两句,不写诗人梦到李白,而写李白来到诗人梦中;而李白之所以能入梦,又是因为知道诗人对他一直很想念。这两句写了李白幻影在诗人梦里出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突然见到李白的欣喜与快慰。然而这欣喜却转瞬即逝。“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两句,是诗人联想到当时关于李白下落的各种不祥传闻而产生的疑问。难道他果真死了?眼前的他到底是生魂,还是死魄?道路遥远,生死难测啊!从突见的欣喜,到转念后的疑惑,再到生出担忧和畏惧,诗人对自己梦中的心理,刻画得非常细腻和到位。“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两句,写梦醒后诗人的思绪仍无法平静下来。想到李白魂魄深夜由江南而来,又从秦州返回,来时需越过南方葱郁的枫林,去时需穿过秦陇漆黑的关塞,路途遥远艰难,李白又是孤身一人,诗人怎能不为之挂念?“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两句,写在满室月光之下,诗人忽然觉得李白那憔悴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定神一看,方知是自己的错觉。想到李白魂魄深夜离去,山高路远,江湖凶险,诗人不禁暗中祷告道:“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恐怖的景象,恰是李白凶险处境的象征;这惶恐不安的祷告,表明了诗人对李白前途命运的忧虑。诗中用了两个与屈原有关的典故:“魂来枫林青”一句中的“枫”意象,出自《楚辞·招魂》;“蛟龙”一词见于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诗人通过用典把李白和屈原联系到一起,不仅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性,而且体现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许、推崇和敬仰。
诗人第一次梦到李白后,接连几个夜晚都出现相似的梦境,因此便有了下篇的吟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两句,由浮云而及游子,为诗家常用的比兴手法。“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同上篇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相呼应,体现了二人形离神合、真诚相对的情谊。不论是诗人“见君意”,还是李白“明我忆”,皆为诗人推己及人,抒发了他对李白的一片深情。“告归”之后六句,截取诗人梦中李白归去前的片刻,描写李白的幻影。“告归”两句描写神态;“江湖”两句为独白;“出门”两句则通过动作、外貌揭示了李白愁苦的心理。仅仅三十字,就从神态、声音、动作、外貌等多个侧面生动地刻画出了李白的形象。“江湖”两句,与上篇的“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意思相同,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辛及其现实处境的险恶。“出门”两句则表达了诗人与李白惺惺相惜的感慨。
梦里李白的幻影,对诗人造成了很深的触动,以至于诗人每次醒后,总是越想越愤慨,越不平,最后便发出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的慨叹。达官贵人们遍布长安,唯独李白这个杰出的人才却报国无门,困窘不堪,临近晚年又被流放绝域,丧失了自由,还说什么“天网恢恢”之类的话呢!生前有这样的遭遇,即使死后流芳千古,自己已无法知晓,又有什么用呢?“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沉重叹息,既寄托了诗人对李白的至高评价与无限同情,也蕴含着诗人自己的万千心事。
【唐诗常识】
格律诗例押平声韵,偶有押仄声韵的,属于变格特例,古诗则既可押平声,也可押仄声。杜甫两首《梦李白》就都是押的仄声韵,其一所押为“平水韵”入声十三职,其二押去声四置。今天读来,“忆”、“翼”已变第四声,似可与“意”、“易”通押,但在当时,前两字和后两字的韵母发音是绝然不同的。所谓入声韵,就是韵母多加一个塞辅音韵尾——今天普通话中仍保留有n、ng两个辅音韵尾和i、u两个元音韵尾,但塞辅音韵尾则没有了。
文章标题:《梦李白二首其二·浮云终日行》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杜甫-五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tsy/2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