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名片】
杜甫(712—770)
字号:字子美,号少陵
籍贯: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
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诗人小传: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曾担任过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而被贬为华州参军,后辞官归隐于成都,建草堂而居。剑南节度使严武荐其为属官,杜甫全家因而移居四川奉节,两年后他离开奉节,辗转流离于江陵、衡阳一带,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病逝于湘江的一艘小船中。
杜甫半生漂泊,又经安史之乱,惯见民间疾苦,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毕见于作品之中。青年时代他亦怀抱大志,与李白等人交游,诗风较为明快、恣意,中年后则变为沉郁顿挫,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此被誉为“诗史”。尤其在律诗上,他表现出了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后人也因而赞其为“诗圣”,诗而能成圣者,唯杜甫一人而已。唐诗人元稹评价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诗经》里的国风)、骚(屈原的《离骚》),下该沈(沈佺期)、宋(宋之问),言夺苏(苏味道)、李(李峤),气吞曹(曹操)、刘(刘备),掩颜(颜延之)、谢(谢灵运)之孤高,杂徐(徐陵)、庾(庾信)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杜甫·月夜注释】
鄜(fū)州:即今天的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将家属送往鄜州的羌村,自己却被安史叛军所俘,被迫羁留长安。
云鬟(huán):鬟为古代妇女所梳环形发髻,云是状发髻之蓬松如云,李白《久别离》有“至此肠断彼心绝,云鬟绿鬓罢梳结”句。
虚幌:透明的窗帷。
【杜甫·月夜译文1】
今夜鄜州家中的明月啊,想必你只能在闺房内一个人独自观赏了。我远远地思念着一双小儿女啊,可怜他们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亲人。你如云的芬芳发髻被雾气沾湿,你如玉的臂膀因清冷的月光而生寒意。不知道要等什么时候才能团圆啊,我们一起倚靠着透明的窗帷,月光同时映照着两个人已干的泪痕。
【杜甫·月夜译文2】
国家已经残破山河依然如旧,暮春时节京城处处草木丛生。
感伤时事看花也是伤心落泪,怨恨别离听鸟飞鸣也惊心。
战火连绵不断已经是三个月,家书珍贵一封胜过万两黄金。
满头的白发越抓越是稀少,简直要插不住头上那只发簪。
【杜甫·月夜译文3】
深夜里斜月照着半边人家,天上北斗星横移南斗西斜。
今夜方觉出春天气候温暖,虫声从院外初次透进窗纱。
【杜甫·月夜赏析1】
此诗为杜甫五律的代表作,虽则在章法上几无懈可击,但最重要的不在其艺术性,而在其思想性。
756年,安史叛军破潼关而逼近长安,本居长安的杜甫携其妻儿逃难,随即将妻儿安置于鄜州羌村的亲戚家。因闻唐肃宗于灵武继位,杜甫即孤身前往投奔,不幸途中为叛军所掳,被押回长安,虽因官卑职小而未受拘禁,但也等同于丧失了人身自由,于是他便在其间写下此诗,以寄托对家人的思念。按照诗词中惯见的传统意象,以望月来思人,但开篇并不言自己望月(否则便当作“长安月”而非“鄜州月”),而言妻子望月,继而写“闺中只独看”,一个“独”字,便将夫妻分隔,各自孤清的境遇备悉道出,使人泪垂。
全诗几乎不正面描写自己的境况,却思想家中妻儿境况,可见诗人对妻子儿女相思、关切之深。想来昔日团聚时,夫妻曾共望明月,然而如今只能各自“独看”,虽未明言,而今昔对比自然强烈。可是妻子在家,虽不见其夫,亦未必如羁留长安的杜甫般是孤身一人,为何要说“独看”呢?颔联即给出解释,说因为儿女尚小,“未解忆长安”。妻子因何而望月,从儿女的态度即可推出,是为了“忆”也即思念亲人,而儿女不识思念亲人,非无情也,为其年齿尚幼。则妻子与丈夫分离的悲痛,即便儿女亦不能领会,种种悲怆只能独自承受,更见其苦。妻子尚有儿女相伴,自己孤身被羁留于长安,则自身之苦痛当不逊色于妻子,自可不必明言。所以妻子望月相思,是一层苦,儿女不解相忆则显得妻子内心更为孤清,是更一层苦,层层递进,其苦不堪言处,短短二十字即完美烘托出来。
颈联继续想象和描摹妻子相思之苦。“香雾云鬟湿”句,雾本无味,其香味料从云鬟膏沐中得来也,“清辉玉臂寒”,清辉承上“月”字,是指清冷的月光,两句对仗工整,分明言妻子伫立望月之久,以至发髻为夜雾沾湿,玉臂也因夜寒而冷。望月之久,正见相思之深,以及相思而不能得见之悲苦难禁。
夫妻一旦分别,隔于两地,只能独自望月,以寄相思之情,然而在此一旦之前,料有共同赏月之温馨情景,在此一旦之后,诗人也希望能有重聚赏月之日。一旦之前事,未明言而自见,一旦之后事,即于尾联道出。诗人盼望重聚,却又不知是否真有重聚的一日,故以“何时”二字领起,窗帏不言窗帏,偏道“虚幌”,着一“虚”字,便见前途渺茫,目前看来皆是虚妄。“虚”字本非情语,但置于此,其情便深,其心更苦。在诗人的期盼当中,将来夫妻重聚,也将沐此明月,相看泪眼。不言重聚后欢笑,而言“泪痕干”,便有惊变后余悸难消,回想分别前事更觉悚然之意。开篇言“独看”,结尾再说“双照”,前后呼应,如织锦绵密,难以分拆。
此诗表面上只写夫妻分别相思,但察其背景,便可将诗人的悲苦放诸更广大的社会环境下,这是动乱对民生所造成的悲剧。丧乱之痛,痛彻心肺,正为前途之不可预料,重聚之日就显得是如此虚妄,而即便重聚之后,依然余悸犹在,它所造成的心灵创伤,恐怕永远也无法消除。此诗本写自身情感,但却投射出时代的痛苦,杜甫之被称为“诗史”,其缘由正在于此。
【杜甫·月夜赏析2】
这首五言律诗,是至德二年(757)春天,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时写的。诗充分而又概括地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诗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拟人化的花鸟,蕴含诗人的无限深情。在景与情的变化中自然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战火连续不断,这时一封家信胜过万两黄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在这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全诗意脉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是千百年来传诵的名篇。
清人浦起龙: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卷三)
浦起龙称:“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
【杜甫·月夜赏析3】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沦陷的时候,天宝十五年(756)秋,诗人被叛军俘虏到长安,诗人借此诗抒发了自己思念家人的感情。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开篇没有写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直接就写到了亲人避难的鄜州,可见诗人急切想要见到家人,心情焦躁不安。因为自己深困长安,今夜,就只能有妻子一个人看月了。那么,家中还有儿女们呢,可以和妻子一同赏月啊。
接着在第二联诗人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句点明,妻子不是单单看月,而是看月怀念诗人,而此时,儿女都很小,还不知道思念父亲,孩子不能分担母亲的思念,这反衬了妻子更加孤单。一个“忆”字饱含了辛酸之情。曾经和妻子在一起赏月、共渡难关的日子,可能在诗人的脑海里不断地闪现吧。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一句诗人想到了妻子独自赏月时的情景。秋雾打湿了妻子的云鬟,月亮发出寒冷的清光,照耀在妻子的玉臂上。这两句表现了妻子独自思念之深,甚至雾打湿衣服,天气渐渐寒冷,还不知道,只想着在远方丈夫的安危。这些完全是诗人想象到的,诗人想象得这样真切,实际也反衬了诗人思念之切。
诗人思念之情达到了极点,不免感伤落泪,于是写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诗人迫切想要结束这种思念之苦的心情。“双照”二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平定和家人团聚的渴望之情。
这首五律用词委婉贴切、简洁自然,结构严密,想象丰富,笔触细腻真切,感情深沉真挚。用设问、对比等机构全篇,构思巧妙。这首诗虽然借望月抒发离别之情,但内容反映了社会现实和诗人内心的担忧之情。
【杜甫·月夜赏析4】
本诗为诗人春夜感怀之作,描写了蕴含勃勃生机的早春月夜景色,春虫鸣啼,春气宜人。诗人以对物候细微变化的敏锐感受,表现了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舒适氛围,抒写了喜悦而怅惘的复杂心理。
唐诗用春与月作题的较多,有的吟咏春天之景而抒怀,有的遥望明月而触发情思。本诗描写春景,不仅没有从杨柳桃花之类的事物落笔,反而借着夜幕把这些看似最有春日景色特点的事物遮蔽起来。描写月色,也不细致描写光影、感慨圆缺,而仅是在夜色中调入一半月色。如此一来,夜色不会太深,月色也不会太亮,形成一种迷蒙而和谐的景致。
诗的前两句描绘月夜的静谧,颇具画意。第一句中的“更深”两个字,给下面的景色描写奠定了基调,也给整首诗笼罩上一种独特的气氛。“月色半人家”为“更深”两个字的具体表现。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笼罩在夜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天宇。这两句共同营造出春夜的宁静和肃穆,意境深远。首句中,月光半照暗含月已西斜,与下句星斗横斜相互衬托,构成了两句间的内在联系。
后两句写虫声,独辟蹊径,匠心独运。夜半更深,正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人静之际,清脆、欢快的虫鸣声悄然响起。在这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格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从虫介之微而知春之暖,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经验。一个“新”字,既是说清新,又含有欣悦之意,饱含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深情。
本诗的前面两句描写景物,不含一点春的色彩,却暗中关联春意,具有含蓄的意味。第三句中的“春气暖”,尾句中的“虫声”、“绿窗纱”,彼此相映成趣。
田园诗是唐诗的主要流派,知名的大家也不少,但是能仿若陶诗一二者并没有几个,如本诗这样得到陶体真正意趣的,就更加稀少了。至于说这首诗有没有寄寓归隐之情,从字面上看不出征象,不便牵强附会。
【扩展阅读】
述怀
唐·杜甫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钦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此为杜甫终于逃离长安,往依唐肃宗后所作,可为《月夜》诗之注脚。“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正言“闺中只独看”之时,“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即将个人际遇与百姓丧乱相关联起来,“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也与“何时倚虚幌”表现出相同的恐惧,恐惧团聚之日难再。
文章标题:《月夜·今夜鄜州月》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杜甫-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tsy/2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