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人名片】
李白(701—762)
字号: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籍贯: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
作品风格:豪迈纵逸
诗人小传: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说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唐朝最富盛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人称“诗仙”。
李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漫游各地,曾多次写诗干谒权贵,但未得回应。直至天宝元年(742年),他才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其文章风采名动天下,也深受唐玄宗的喜爱。但玄宗只是待其为文学弄臣,这使志向高远的李白深感痛苦,再加上权贵的谗言,他在京仅三年即弃官而去,继续漫游生涯。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投入永王李璘幕府,想要为国效力,但李璘旋因与唐肃宗争位而败死,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在今天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去世。
李白为人洒脱不羁,傲视权贵,他的诗歌也鲜明地反映了个性,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形式多变、种类浩繁,想象奇特、气概豪迈、情绪激昂,开创了唐诗一大高峰。从艺术成就来说,他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传统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模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意随性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以表达无尽情思。贺之章初见即赞其为“谪仙人”,杜甫写诗称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诗的高峰向来“李、杜(甫)、白(居易)”并称,李白占其魁首。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注释】
凤凰台:在今天江苏省南京市的凤凰山上,《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衣冠:一说泛指缙绅、士大夫。《汉书·杜钦传》载:“茂陵杜邺与钦同姓字,俱以材能称京师,故衣冠谓钦为‘盲杜子夏’以相别。”颜师古注:“衣冠谓士大夫也。”另说指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距凤凰山不远,现今仍在南京市玄武湖公园内。
三山:山名,又名护国山,在今天南京市西南长江边上,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别本作“一水”。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因洲上多集白鹭而得名,今此洲已与陆地相连,位于南京市水西门外,已辟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译文1】
这凤凰台上啊,曾经有凤凰前来遨游,如今凤凰已然离去,只剩下空旷的凤凰台,以及台下流之不尽的长江水。当初东吴的宫殿啊,如今道路荒僻,已被花草所掩埋,而晋代的缙绅士大夫们呢?也都变成了古代的荒坟土丘。从台上远望,可见三山似从天上落下,一半还在青天之外,而江水也因为白鹭洲而被分为两支。总是因为浮云能够遮蔽太阳啊,我望不见长安,真是太惆怅了。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译文2】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遨游,凤去台空唯有江水自流。
吴宫花草只把小路埋没,晋代的豪门已变成古丘。
三山矗立一半在云天外,两道绿水分开了白鹭洲。
总是因为浮云遮蔽太阳,不见长安使人心中忧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译文3】
凤凰台上曾经有过凤凰翱翔,凤去台空唯有江水独自流淌。
昔日吴宫花草早把小路埋没,晋代的豪门已变成古代坟场。
三山矗立隐现如同天外飞来,一道绿水分流白鹭洲在中央。
总是因为那浮云遮蔽了太阳,不见京都长安使人心中忧伤。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1】
按此诗一说是天宝年间,李白遭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他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传说李白曾登黄鹤楼,因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始终不甘,“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此传说虽然不可尽信,但我们对比崔颢《黄鹤楼》诗,和李白这首《登金陵凤凰台》诗,确实会发现很多共同点,比如所押韵部都是下平声十一尤,诗意皆为吊古而伤今,更特别的是,崔诗言黄鹤而李诗言凤凰,也都特意三遍重复。在崔诗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而在李诗是“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虽然重复,却极其生动自然,毫无斧凿痕迹,也不使读者有丝毫厌烦感。因此,说李白此诗是受崔诗影响而作,大抵不差。
这首诗语言平直,气韵流畅,随口读来,便能大致明了其意:首联言凤凰已去,空余台榭,即以此为发端,颔联慨叹往事已矣,六朝的繁华都化烟云;颈联摹景,远有三山、二水,有白鹭洲,最后尾联联系今事以抒发感慨。但是细读之,内涵却非常丰富而深刻,远非粗读所能尽见:
首先,诗成于金陵凤凰台,金陵即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从三国时代的东吴开始,到后来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皆定都于此,繁华一时,但到南北统一的隋唐之时,终于湮灭,所以唐宋之人金陵怀古,大抵咏叹六朝之事,此诗也不能外。其次,诗的开篇反复咏叹凤凰,这与崔颢之咏黄鹤,只是就景物之传说而言不同,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向来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历来都认为只有盛世才会有凤凰出现。公元271年,因为据说有凤凰聚集在皇家花园里,吴主孙晧即于次年改元“凤凰”。由此可见,诗人之咏叹凤凰已逝,空余此台,其真意是为了感慨盛世不再,六朝繁华已尽消散,从而自然顺畅地引出颔联之怀古。
颔联是互文,言无论吴、晋还是六朝,宫殿都已荒芜,“花草埋幽径”,风光一时的士人也都逝去而“成古丘”。颈联转写眼前所见,“三山半落青天外”之“半”字,大见意趣,陆游在《入蜀记》中写道:“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可见此“半”即“杳杳有无中”意,似能望见而似又不见,恍惚之间,如同历史之长河般可耳闻而不可目见也。
尾联意最深,从表面上看,这是在说诗人登台远眺,心怀京华,然而自金陵而至长安,路途迢迢,更兼浮云所蔽,所以不见长安,使人惆怅。更深一层,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这是用了晋明帝的典故。《晋书·明帝纪》载:“(明帝)年数岁,尝坐置膝前,属长安使来,因问帝(指其父晋元帝)曰:‘汝谓日与长安孰远?’对曰:‘长安近。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也。’元帝异之。明日,宴群僚,又问之。对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乃异间者之言乎?’对曰:‘举目则见日,不见长安。’”诗引此典,是说自东晋南迁以后,贵族骄奢,不肯戮力同心北伐以复故都长安,遂使长安为胡人窃据,如浮云之蔽红日一般。六朝繁华,终于丧尽,很大一部分原因即在于此,因而从“埋幽径”、“成古丘”便接远望,从远望便出此望不见长安语,衔接非常紧密,过度非常自然。
然而怀古是为了咏今,此诗所叹今意又在哪里呢?其实也在尾联,因为“浮云能蔽日”语还有一解。陆贾《新语·察征》说:“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遭谗被贬,流落金陵而远望长安,长安不见,乃思是浮云蔽日也即奸邪如浮云一般蒙蔽了皇帝的缘故,故有此语。再联系前三联,则其慨叹六朝也皆如此,正人不得其用,邪臣蒙蔽君主,因而北伐难成,长安难复,终于种种繁华,都被历史的江流所淘汰。往事如此,今事又将如何呢?大唐盛世,是否也会因为此种原因而最终成为一片幽径、古丘呢?
此诗为怀古诗之绝品,正因为它通俗而不直白,气魄宏大而内涵深邃,可作重重意解,正完整地表现了诗人见景而怀古,怀古而总结教训,总结教训而更对比于今,从而慨叹伤今的心路历程。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2】
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的写法相似,无疑是受了崔诗的影响。但前人认为此诗是李白故意与崔颢争胜,然终不如崔诗,其说却不准确,应该说二诗各有千秋。本诗首联就凤凰台的由来而抒情,凤去台空,长江依旧东流,发出了人世沧桑、宇宙永恒之叹。二联以“吴宫花草”、“晋代衣冠”形象描写兴亡变迁,具有深刻含义。末联慨叹浮云蔽日,感伤时事,表现作者政治上的失意。诗中把眼前景物、历史兴衰和自己的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感慨万端地抒发了诗人壮志难申的情怀,这是崔诗所抒发的淡淡乡愁不可比的。
李白被排挤漫游于金陵时创作了此诗。后人常将此诗与崔颢的诗对比。有人认为:“此诗全摹崔颢的《黄鹤楼》,而终不及崔诗之超妙,惟结句用意似胜。”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3】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律诗中广为传诵的杰作。天宝三年,李白离开朝廷后,曾多次造访金陵,并写下诗文。这首诗约作于天宝四年到十四年之间。相传,诗人崔颢登黄鹤楼时,写下了著名的《登黄鹤楼》。李白来到此地,触景生情,便要提笔作诗,但看到墙上崔颢的诗作之后,遂罢笔。不久,他又登临南京凤凰台,写下这首诗,与崔颢之诗相竞。本诗慨叹朝代的兴衰变迁,抒写了因浮云蔽日壮志难伸的忧郁。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凰山上,南朝宋文帝所建。
本诗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三个凤字,却无重复之嫌,而且音节流转流畅明快。“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古时,凤凰是吉祥的象征。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悠悠长江水仍独自空流。
颔联承“凤去台空”,诗人进一步发挥写吴宫、晋都。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观眼前金陵景象,感慨万分,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显赫,最终又留下了什么呢?
颈联由怀古转到写景,对仗工整,气象壮丽。诗人没有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中,而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三山”、“一水”。“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白鹭洲把长江分割成两道。诗人将三山在空中半隐半现、江水被沙洲分流两端的景象描写得恰到好处。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
尾联写诗人由六朝帝都金陵联想到了唐都长安,登高远望,视线却为浮云所蔽。此联寄寓深意:长安是朝廷之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诗人触境生愁,意寓言外。
本诗与崔诗相比,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但本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更为深远。
文章标题:《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白-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tsy/2168.html